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关键词:资源状况工业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摘要: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年第二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26亿元,从业人数为21.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8.74%,亦即占总产业职工58.74%的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76.79%的GDP,人均GDP显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在东营市的第二产业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是立足于本地资源的产业,而装备制造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东营的资源状况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于1983年10月成立为山东省直辖市。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其行政区面积805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84万。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东营市。东营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1961年4月16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石油产业与装备重镇。(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东营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总面积1208万亩,其中尚未开发的荒碱地达525万亩,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其中天然草场56万亩;有1992年建成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350公里,滩涂面积12万公顷,分别占山东省的1/7和1/2,负15米以上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有储量巨大的地下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亿立方米,浅层卤水储量74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为5900亿立方米;有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等。(二)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纵观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三角洲,其成功开发无不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荷兰莱茵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新奥尔良和鹿特丹两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乃至欧、美现代文明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开放开发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处北纬38°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从具体区位来讲,这一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唐经济区,东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东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联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国家先后把黄河三角洲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区和把东营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三)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东营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所在地。自上世纪60年代初勘探开发至今,已形成年产原油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油田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东营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保持了超前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四)东营石油生产与装备生产基地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形成了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等为重点,涵盖油田生产各领域的产品体系。钻机、抽油机等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出口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钻机、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潜油泵国内第二,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目前,全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150多家,全市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99家,总资产196.6亿元,总产值占全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构成分析下图给出了2008年东营产业结构,从中不难看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1:76.8:20.1,而第二产业在东营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揭示了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东营产业结构3.09%20.12%76.7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年第二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26亿元,从业人数为21.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8.74%,亦即占总产业职工58.74%的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76.79%的GDP,人均GDP显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下图给出了2008年第二产业构成,其中采掘业的产值占二产的56.6%,制造业占36.8%;采掘业从业人数占二产的58.4%,制造业占33.5%。二产中33.5%的制造业产业职工创造了二产总产值的36.8%,高于二产平均水平。在东营市的二产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是立足于本地资源的产业,而装备制造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构成56.62%36.79%2.18%4.41%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建筑业一、发展现状(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总量规模不断膨胀,工业主导地位明显。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854,是1978年的3.14倍,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76.48亿元,是1978年的110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7.62亿元,是1978年的193.81倍;实现利润总额741.03亿元,是1978年的64.27倍;实现利税总额1228.68亿元,是1978年的97.98倍。工业主导地位明显,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73.4%。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原油开采、石油加工、纺织、轮胎等行业发展较快,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主要产品产量的迅速增加。截至2008年年底,天然原油2774.02万吨,是1978年的1.43倍;原油加工量990.58万吨,是1978年的1165.39倍;汽油122.5万吨,是2006年的1.31倍;柴油288.15万吨,是2006年的1.51倍;,纱58.03万吨,是2006年的2.97倍;布3.85万吨,是2006年的1.67倍;轮胎外胎3418.96万条,是2006年的1.86倍。在主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工业重要监测指标的发电量迅速增长,2008年全市发电量达到88.55亿千瓦时,与2006年相比增长1.6%。(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营市由1978年较为单一的石油开采、加工工业体系逐渐发展成以石油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橡胶轮胎等为主导,涉及建材、医药、汽车、电力等行业在内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30个行业大类、102个中类、173个小类,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分类的76.9%、53.4%、33.0%。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比例进一步协调。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4:96调整到2008年的16.9:83.1。2008年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40.16亿元,是1978年的2636倍,是2006年的1.46倍;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36.32亿元,是947倍,是2006年的1.30倍。全市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轻工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骨干行业发展加快。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油加工、化学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纺织、橡胶等行业依托地域优势快速发展起来。2008年石油加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0.35亿元,是2006年的1.70倍;化学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3.03亿元,是2006年的3.34倍;电器机械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1.47亿元,是2006年的2.65倍。纺织业依靠资源优势继续发展,2008年纺织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0.43亿元,是2006年的4.76倍。橡胶制造业异军突起,2008年橡胶制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4.2亿元,是2006年的3.83倍。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达到812.26亿元,位居全省第8位,是2006年的1.8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9.24%,比年初提高0.51个百分点。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较快,2008年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1.3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7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33倍和2.3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2%和6.1%;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49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61倍和3.62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6%和5.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6.7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7.1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56倍和3.53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5%和6.4%;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共有761户,是2006年的2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89.1%,比2006年提高6.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6.75万人,是2006年的2.03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3.3%,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达到972.66亿元,是2006年的5.5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4.1%,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得到茁壮成长。2008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达到16家,中型工业企业77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5家和1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16.46亿元,是2006年的1.61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4.97亿元,是2006年的2.16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5.8%,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四)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全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达到583户,是2006年的1.72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8.3%;吸纳就业人员6.98万人,是2006年的1.79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就业人员的24.1%。在全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28家,与2006年相比增加10家。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8.51亿元,是2006年的3.3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4.1%,比2006年提高6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力量。2008年,全市854家规模以上工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占154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
本文标题:工业经济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5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