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最新版培训教材会计学基础
基础会计经典教程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会计的概念•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二、会计的职能•三、会计的特点•四、会计的目标•会计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我国西周时期,出现了“会计”这个词,每日的核算称为计,又有岁终的总和核算,称为会,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考核王朝财赋收支的目的,是会计执行独立管理职能的标志。•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核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二、会计的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会计的基本职能定名为核算与监督。(一)核算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二、会计的职能(二)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的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二、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管理会计的兴起,如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财务预算、分析经营业绩等功能。三、会计的特点•(一)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主要从价值运动方面进行核算和监督•(二)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三)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四)会计核算有一套科学的专门方法,组成了一个有机方法体系四、会计的目标•人们运用会计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目的很明确,即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信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产生财务报表,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财务信息体系。这个信息体系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大体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经营决策者和职工四个方面。•此外,一些中介机构、组织和个人,如财政、税收、审计、物价、统计、工商行政管理、银行等部门也要用到会计信息。四、会计的目标(一)投资人•投资人包括现有投资人和潜在投资人,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具体地说,投资收益率是他们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财务信息。除此以外,他们也需要了解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保值率、资产增值率等。•投资人对股份制企业的投资,还需要了解自己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四、会计的目标(二)债权人•债权人是那些对企业提供需偿还的融资的机构或个人。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债权的安全,包括贷款到期的收回和利息的偿付。•因此,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以及有无其他需要到期偿还的贷款等。四、会计的目标(三)政府•政府对经济行使两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政府一方面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出发来了解和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是从市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管的需要出发,要求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四、会计的目标(四)企业经营决策者和职工•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阶层和一般职工也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通过掌握的财务信息搞好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职工通过掌握的财务信息行使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职能,保障他们在企业中的权益。五、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整套科学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五、会计的概念•在关于会计概念的这个表述中,我们突出强调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会计的特点,四条特点如前述。•(2)会计的职能,两个基本职能和拓展职能。•(3)会计的目标,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4)会计的性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章总论第二节会计准则第二节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又称会计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对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法做出规定,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框架。•它包括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四个方面。第二节会计准则一、会计假设一、会计假设•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判断,为此,就需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做出假定,即做出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一、会计假设•(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会计主体的特定单位可以是一个法人单位,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一、会计假设•(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旨在解决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摊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资产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而不需要按破产清算价值或现行市价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可按规定使用年限,分期计入成本、费用;企业可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正确结计企业损益。一、会计假设•(三)会计分期•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一、会计假设•(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同其他三项基本前提一起,为各项会计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第二节会计准则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1.客观性原则•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3.相关性原则•4.一贯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明晰性原则•8.重要性原则(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完整、真实可靠。•会计工作应当正确地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重于其法律表现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某些情况下,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可能与其外在的法律形式所反映的内容不尽相同。•为了使会计信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生活,就必须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外在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3.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应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4.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这一原则便于从纵向上对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有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5.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一原则便于从横向上对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为有关决策提供可比的信息。(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6.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会计信息除了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外,还应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不及时的信息将使其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因此,会计核算中必须做到及时记账、算账和报账。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可靠性同等重要。•7.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会计记录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8.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区别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按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2.配比原则•3.历史成本原则•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5.谨慎性原则(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与之对应的收付实现制原则,又称结账基础,是确认收入与费用归属期的会计处理原则。•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而不管该期间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这种原则适用于企业。•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是指以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归属期。实际收到货币资金,就确认收入;实际支出货币资金,就确认费用或支出。这种原则适用于政府财政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二)会计要素的
本文标题:最新版培训教材会计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8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