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_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精选5篇)
1/22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_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_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第一篇】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2/223、小组各读一句。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3、师生交流。解决第一二句诗。(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解决第三四句诗。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3/22(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2、学生齐读。4/22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3、开火车读词语。4、分小组朗读诗。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行诗。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5/22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学习第三、四行诗。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②演一演。③有感情的读。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2、学生学习吟诵。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4、学生自由朗读。5、指名朗读。6、同桌朗读。(配乐)四、阅读续,深化感情。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2、学生自由朗读3、集体朗读五、快乐写字时间。6/221、学习“客”的书写。2、学习“何”的书写。反思: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课堂让我感动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师:哪一组来试一试。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7/22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家长让我感动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第三篇】有趣,有效。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多媒体课件。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8/22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2读作者。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1.有的时候,1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9/22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偶然木偶鬓毛两鬓衰老衰落3.出示生字:音何客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2组词,给“何”字扩词。[“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5评价并改进。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10/22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11/2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12/22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
本文标题: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_回乡偶书古诗教案(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3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