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以轻重工业发展历程和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改革路径为主线,详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1998年开始,在城镇化加速、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建等因素的推动下,工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国家每一次对体制的成功改革都会给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引领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内部改革尚未完成,外部挑战不期而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前景的因素有好有坏。但整体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影响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利弊因素分析,本文展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四点建议。关键字:工业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所有制、投资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范围等多个重要领域,工业经济活力得以加强,为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使工业经济体制得以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变。在工业化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工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规模迅速扩大。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90多倍,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维持在40%左右。(见图1)图1:工业增加值总额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当年价格计算;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下面按时间顺序,分三个时期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工业经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的政策措施。(一)、1978—1992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意在放权让利,以此激励生产经营积极性。(2)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工业部门广泛展开。(3)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后,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政策,逐步放开价格管制。(4)1981年,全面推行利润分成制和经济责任制。(5)1983年,开始利改税改革。(6)1984年,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改革。(7)1986年,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制定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深化价格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格局。(8)1987年,广泛进行组建集团企业、开展公司股份制等多种尝试。(9)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二)、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1)1993年,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2)1996年,对国有企业实行“三改一加强”方针策略,即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3)1997年,十五大明确时间表,要求大中型国有企业用3年时间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4)1997—2000年,依照抓大放小策略,80%左右的国有小型企业实施了改制;与此同时,中央管理企业的集团化组织形式逐步确立。(5)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将一些主管工业总会撤销并改组为国家局,不再直接管理企业。(6)2000年,对一些国家局进行撤销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三)、2001年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2002年,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尽其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4)2005年,出台“非公36条”,是中国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5)2006年,颁布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为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6)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7)2010年,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下文将从轻重工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两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经济进行详细回顾。1.从轻重工业层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在1998年发生了较大变化。1998年以前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企业;1998年及以后,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11年,口径再次扩大为2000万元)但不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分析轻重工业比重,都可以按照轻重工业结构变化趋势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粗略分为两个时期,即1978—1997年的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时期和1998年以来的工业重化时期。1.11978—1997年,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在这一时期,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维持在47%左右。除1978、1979年轻工业占比略低,为43.1%和43.7%,其余年份变化平稳,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1981年的51.5%和1994年的46.3%。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5701亿元和58032亿元,是1978年的30.5倍和24.1倍。(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以推行农村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涉农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和城市食品供给。(2)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别为1978年的14.6倍和14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温饱问题长期困扰中国、消费品长期短缺,共同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品极为旺盛的需求。(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外贸扩张,成为这个阶段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1997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4.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7.7倍。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有以下两个个主要原因。(1)1978—1997年,中国处于资本短缺、劳动力丰富时期,在要素禀赋的制约下,对资金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这一时期,诸如住房这样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还未完成改革(1994年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1998年废除住房实物分配制,真正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对未来收入提高的预期,居民消费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即期消费特点。而此时的城市住房、汽车等由于制度缺失和价格过高,不属于家庭普遍消费领域。因此,轻工业品就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1.21998年以来的工业结构重化调整从工业总产值分析,这一时期,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从1998年57.07%连续增长至2008年的71.33%,虽然2009年略有回落,但比重也仅次于200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86813.3亿元,为1998年的10倍,而轻工业总产值同期只增长5.6倍(见图2)。图2:1993年—200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及以前年份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从工业增加值上看,图3显示,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低于轻工业增速的最长时段出现在2009年2—8月,为期7个月,但1999—2011年4月的绝大多数时段,重工业月度增幅明显高于轻工业,前者均值为12.5%,后者为15.1%。图3:1999年—2011年4月轻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可比价格计算。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工业。从工业销售产值分析,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493475亿元,为2000年的9.9倍,而同期轻工业仅为6.1倍。除2009年以外,重工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连创新高,2011年1—4月更是达到了72.5%。(见图4)图4:2000年—2011年重工业销售产值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现价计算;2011年为1月—4月数据。综合以上三点,1998年以来,工业重化趋势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虽然非公所有制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全社会的主要资源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各级官员出于完成政绩考核的目的,偏好向大工业项目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导致工业重化。(2)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助推了重工业的发展;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住房、汽车、电器成为消费热点,从而刺激重工业发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资本不再严重稀缺,伴随着各工业企业升级技术水平、扩大规模、整合产业链以提高附加值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工业部门必然产生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趋势。2.从工业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方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2.1.国有企业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展开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国有企业彻底融入市场,通过充分竞争发展壮大,从而再反哺中国工业化进程。依照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的情况,我们大体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而后到十六大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十六大以后。2.1.11978—1993年,通过多方面改革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具体是通过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这一时期,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涨,1993年达到22724.67亿元,是1978年的6.9倍。虽然总产值连续刷新历史记录,但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却连创新低,1993年降到了最低的46.95%。相比工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则有较大起伏,1990年最低,为388.1亿元,1988年最高,为891亿元。2.1.21994—2002年,着重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后暴露的弊端国有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后,暴露了诸如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员工过度冗余等严重问题。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国有企业亏损,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25.1亿元,仅比1978年多16.3亿元。在这种严峻情况下,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破产等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2002年产值和利润分别为1999年1.27倍和2.64倍。脱困目标的达到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完成,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旧没有突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前景。2.1.3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实现大踏步发展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责任,监督管理非金融类中央企业。国资委的成立,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即:(1)政企分开,国资委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2)政资分开,国资委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资委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5)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特别是中央企业,促进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2002—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11315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2010年有30家中央企业上榜《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中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名列前十。以上数据说明中央企业在持续做大做强,国家竞争力也同时显著提升。2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