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一、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社会生产过程,实际上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一次生产过程,每个生产过程都是上一个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可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一)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既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所有部门和企业,又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地区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的保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二)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1、综合性比例——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比例等。2、部门之间的比例如工业与农业、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等。3、部门内部的比例如工业部门内部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等。4、地区之间的比例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比例等。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得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等。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型*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总称。*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2、农轻重产业结构按照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不同和生产方法不同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手工业、钢铁、纺织、建筑、汽车制造、能源等新兴——原子能、电子、航天、合成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等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苦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1、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社会总产品——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年当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从价值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总和,即社会总产值。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就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率,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3、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因此,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凭财产和劳务的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凭财产和劳务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可采取多种手段,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如生产场地的扩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及资本数量的增加等;另一类是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综合要素的应用,如科技进步、结构优化、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等。*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的特征:首先,自然经济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其次,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概念: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具有的共同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他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三、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换经济形式目前还只是一种科学的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也必然从商品经济发展为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工农、脑体、城乡)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其次,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再次,产品交换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产品交换。*产品交换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同,后者是不通过社会分工进行的劳动交换,而前者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进行的劳动交换;产品交换经济也与商品经济不同,商品经济要通过市场和价值关系实现劳动交换,而产品交换经济则不通过市场和价值关系,是非市场和价值关系的劳动交换。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它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两者是统一体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他在发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一、商品价值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二、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三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