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第五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节新凯恩斯主义概述•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说第一节新凯恩斯主义概述•概况: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其代表人物都是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有以下人物:曼丘(哈佛大学);萨墨斯(哈佛大学);布兰查德(麻省理工学院);斯蒂格利茨(斯坦福大学)等人。第一节新凯恩斯主义概述•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二)理论背景•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和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诞生。•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滞胀出现,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退出主流。新自由经营论重新被重视。•但经过80年代的经济实践,英美政府采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也没有有效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无法消除。这为凯恩斯主义的“复活”提供了契机。斯蒂格利茨等人趁机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二)理论背景•新自由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着眼于微观基础来推导宏观经济学的尝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极大的启示。借鉴新自由主义对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原因的分析思路,新凯恩斯主义者以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代替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相结合,建立起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和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三)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1.非市场出清•含义: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和价格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程度。•2.价格粘性(Stick)•原凯恩斯主义主张价格刚性。新凯恩斯主义假定工资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非常缓慢,需耗费相当的时日。(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3.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新凯恩斯主义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借来了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并在最大化原则假设前提下,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协调失灵,在微观层次上,工人和厂商在追求各自的私人利益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4.理性限制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从理性预期学派那里借来了理性预期概念,但不同于后者。•理性预期学派:公众的理性预期将使政府的政策失效。•新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理性限制性预期使政府政策效力大于与传统的静态预期相联系的政策效力。例如,现期政府支出的扩大产生溢出效应将提高下期的国民收入。(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1.短期均衡分析•2.不完全信息分析•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资源,而且信息资源的流动性、传播性、操作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广义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上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又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对称信息。即对于某些事务,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不完全信息分析方法的引入,产生了两项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意义:第一,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完整,买卖双方都有可能通过制定价格,获得暂时的垄断地位。于是市场将不再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第二,如果个人拥有的信息不完全,那么总体的名义冲击将又可能影响实际产出。(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3.不完全竞争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者为了从微观上说明价格的成因,假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由于运用不完全竞争方法构建的新模型引入一些“摩擦因素”,所以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三)理论特点•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1],不完全竞争是重要的。•古典的两分法是指经济中的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经济中的变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名义变量如货币量;另一类是实际变量如就业、实际产量等。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工资都有弹性,所以,货币等名义变量变化只能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对产量和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所以,古典的两分法无效;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出现粘性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经济人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有明显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凡是否认古典两分法,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有非瓦尔拉斯特征的经济理论,都属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缤纷庞杂,但他们的中心是围绕发展和改进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来展开研究的。因此,他们集中精力建立起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理论基础,并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所谓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是指相对于需求的变动,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滞后的、小幅度的,即表现为粘性的。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能按照需求的变动相应变动,就存在着名义粘性;实际粘性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粘性。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一、长期劳动合同论和名义工资粘性•二、效率工资假说、隐性合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与实际工资粘性•三、产品市场和价格粘性•四、信贷配给理论•五、市场协调失灵论一、长期劳动合同论和名义工资粘性•(一)长期劳动合同的特征•1.工资有计划变化和生活费用协议•2.合同期限•(二)长期劳动合同的微观基础•1.长期劳动合同造成经济周期波动。•2.长期劳动合同可以使厂商和工人收益最大化,两者都偏爱合同并延续较长时期。•3.长期劳动合同必然导致工资和价格在短期内的相对刚性。二、效率工资假说、隐性合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与实际工资粘性•(一)效率工资假说•(二)隐性合同理论(不成文合同理论)•(三)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一)效率工资假说•1.内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总是伴随着非自愿失业。那么,劳动力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何在呢?斯蒂格利茨和索洛提出了效率工资假说加以解释。•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个厂商的行为都相同,其生产函数是:•Q=F[e(w),N]•其中,Q-----厂商的产出量;N-----厂商雇员人数;e-----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w----实际工资•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它选定的工资水平上雇佣它想雇佣的工人,这时实际工资水平为W*,当它满足工资对效率的弹性为1的条件时,称它为效率工资。(即工资增加1%,劳动效率也增加1%,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最低。)换言之,效率工资可以使厂商的利润达到最大程度。效率工资一般是高于或几倍于使市场出清的工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厂商雇佣到最高生产效率的工人。(一)效率工资假说•效率工资会导致非自愿失业的产生。失业者在实际工资水平下希望得到职位,但厂商却不愿以这种工资水平或低一些的工资水平雇佣他们。因为,降低在岗工人的工资,就会导致降低在岗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厂商会以效率工资雇佣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工人。这样,非自愿失业产生。这样,效率工资假说就解释了非自愿失业。(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①.实际工资粘性的原因•根据效率工资假说,经济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生产状态产生影响,进而使劳动的边际产品改变。厂商为了保持劳动生产率,首先改变的是雇员数量,而不是实际工资。经济受到冲击就将引起就业的改变而不是实际工资的变动,(如最近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公司纷纷裁员举措)。因此,实际工资具有粘性。(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②.双元劳动市场现象•双元劳动市场现象是指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中劳动市场是非出清的,另一个是出清的。在前一个部门,劳动市场和效率工资相关,该部门中厂商认为较高的工资能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厂商理性地支付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后一个部门中厂商理性地支付市场出清的工资。•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劳动力市场是非出清的。两个部门的工资差别诱导某些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而宁愿滞留于劳动力市场,等待机会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因而,双元劳动力市场会有失业现象。(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③.同质工人的工资差异现象•以往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不同市场会提供同质工人不同的工资。•按照效率工资假说,尽管工人是同质的,但工资和努力的联系在不同的企业里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效率工资。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同质工人工资差异现象。(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④.不同类型群体的工资歧视现象•工资歧视是指厂商对属于不同群体的工人做同样的工作却支付不同的工资的现象。最明显的工资歧视是男女同工不同酬与支付中的种族歧视现象。•当雇主可以“零成本”地推行工资歧视政策时,他会根据个人的偏好来确定不同群体工人的工资。而当雇主有“成本”地实行工资歧视时,他主要是从效率工资角度来考虑问题。雇主发现,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在各个群体中常常是不同的。每一个群体的工人都有自己的效率工资和所对应的单位产品“效率劳动成本”。所以,雇主就给劳动效率高的群体支付高工资,给劳动效率低的群体支付低工资。(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有四种微观原因来解释效率工资:怠工理论;劳动转换理论;逆选择理论和社会学模型。•①.怠工理论•为了防止工人怠工,厂商通常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鲍尔斯、卡尔沃、怀特、斯蒂格利茨等人在80年代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他们提出了“欺骗与威胁”理论。(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①.怠工理论•威胁是针对工人而言的。威胁之一,失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完全监督工人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工人总有怠工的机会,而且监督的成本很大。想要有效制约工人,应使工人承担一定的成本。工人怠工会被解雇,解雇就成了工人怠工的成本,也是工人所受到的威胁。为了消除怠工,加重对怠工者的处罚,单个厂商会提高工资,这样,失业的成本就更高了,工人所受的威胁更大。当所有的厂商都采取高工资来防止怠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就业率就会下降。在所有厂商支付的工资都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时,失业意味着既失去高工资,又意味着陷入难以重新就业的困境。威胁之二,就业费。厂商在雇佣新工人时,要向就业者收取就业费。这样,怠工者一旦被解雇,就要为重新就业缴纳就业费。(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①.怠工理论•欺骗是针对厂商而言的,指的是厂商的败德行为。因为对于厂商来说,雇佣新工人比较划算,新工人工资低,又要向厂商缴纳就业费。这样,多雇佣新工人就会降低工资水平,工资水平的下降就能减少甚至消除非自愿失业。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败德行为。如厂商为了压低工资,设法制造借口,宣称原有工人偷懒,取消工资合同,用新工人取代他们。尤其是当老工人的工资超过劳动边际收益时,会刺激厂商的败德行为。解决败德行为的两种方法:一是厂商关心声誉而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二是终身合同能有效解决不道德行为问题。(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②.劳动转换理论•厂商可能提供超过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以减少劳动转换。•这种思想最初由斯蒂芬·萨洛普提出,他认为,在高失业率水平下,由于效率工资,工人更不愿意失去工资较高的工作。一个厂商这样做,其他工资较低的厂商中的工人就会“跳槽”到高工资厂商,为了防止工人跳槽,厂商只好采取高工资策略。这样会出现一种可能的均衡,即伴随着非自愿失业,所有厂商所付出的工资同时超过市场出清水平。(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
本文标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0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