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某省农村各经济阶层形成及特征分析
某省农村各经济阶层形成及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某省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单一的低收入阶层不断分化,一些新的经济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利益格局日益明晰。各阶层的出现,对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农村各经济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和经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促进各阶层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农村各经济阶层的分类及形成过程(一)经济阶层的分类按生活水平对居民进行分层,通常可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层次。较为通用的划分方法是恩格尔系数法,即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但由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殊性,单纯以恩格尔系数来划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参照以往确定的标准,并结合恩格尔系数,把农村居民划分为四个经济阶层。1、贫困界限的确定根据1997年的测算,某省农村的贫困标准是人均纯收入接近1000元,换算成2001年的物价水平,也是1000元左右,这是一个绝对贫困线。而作为收入阶层分析,贫困的定义应是相对性的,参照我省对经济欠发达的100个乡镇纯收入的定义,我们将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作为贫困线。2、小康界限的确定1995年,省委省府确定人均纯收入1600元(1990年价格)为某省农村小康的收入标准,换算成2001年的价格水平,农村小康的收入标准是3328元,接近3500元的组别界限,所以我们确定3500元为小康线。3、富裕界限的确定按照某省经济发展目标,农民生活小康后的下一个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可以看成农村居民生活跨入了富裕的门槛,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1995年价格),相当于2001年物价水平的6050元。但从已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地区的资料分析,其生活水平还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7000元以上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本质的飞跃。所以本文确定人均纯收入8000元为富裕线。根据上述分界线,2001年农村划分经济阶层的收入标准为: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为贫困阶层人均纯收入1500-3500元为温饱阶层人均纯收入3500-8000元为小康阶层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为富裕阶层根据上述标准对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组,得到2001年各经济阶层的比重为:贫困阶层占7.3%,温饱阶层占33.2%,小康阶层占47.7%,富裕阶层占11.8%。这四个阶层实际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34元、2564元、5241元和10924元。(二)经济阶层的形成过程经济阶层的形成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收入水平的变化;二是收入差距的形成。从这两方面分析经济阶层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把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1、1978年以前单一的贫困阶层阶段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经济经历了多次比较大的反复,某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间收入分配极度平均,到1978年,人均纯收入为仅为165元,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从生活方面看,农村居民基本的生存资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食品消费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多数农民营养严重不足,在穿着方面,多数家庭一衣多季,甚至一个家庭几年没有添新衣。住房条件更为困难,到处是破旧瓦房或草房。至于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当时的四大件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因此,这一阶段农村的经济阶层基本属于单一的贫困阶层。2、1979-1984年贫困与温饱阶层共存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到198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46元,比1978年增长1.7倍。从生活水平看,经历了长期的消费饥饿后,农村居民的消费补偿倾向十分明显,几乎对各类消费品都有强烈的需求,导致了消费支出的全面增长。在此期间,多数农户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由于收入增长的普遍性,收入差距不大,收入分配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多数农户属于温饱阶层,也有相当部分属于贫困阶层,对绝大多数农户来说,小康生活还是个遥远的梦。3、1985-1990年各种经济阶层形成阶段1985年以后,某省农村经济步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五年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由549元增加到1099元,基尼系数也由0.2554扩大到0.3以上。收入差距的扩大促使农村各种收入阶层逐步形成,在以温饱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水平下,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依然贫困,而部分高收入家庭的物质水平已经迈入了小康的门槛。4、1990年以后各经济阶层明晰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居民生活向小康生活大步迈进,1994年开始基本小康指标的综合得分首次超过了90分,预示着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迈入了基本小康。此后的十多年中,随着收入水平的继续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各种经济阶层也更加明晰。2001年农村的各经济阶层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小康阶层以外,还有10%以上的农户已开始享受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当然也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处于温饱阶层,7.3%的农户处于相对贫困阶层。二、现阶段农村社会各经济阶层比较分析(一)各经济阶层自然、社会和文化属性1、生存环境某省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七三一水二分田,山区面积大,耕地面积少,不同经济阶层的生存环境差别较大。贫困阶层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恶劣,山区地形较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而富裕阶层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平原地形较多,人均耕地面积多,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温饱阶层和小康阶层是某省农村的中间层,生存环境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行业分布2001年农村各经济阶层的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均有一定的分布,但行业分布的集中度和广度差距很大。(1)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的行业集中度高。2001年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达67.5%和54.9%,大大高于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此外,这二个阶层劳动力还在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有较多的分布。(2)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劳动力从业范围广、层次高。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劳动力在各行业分布相对均匀,尤其是富裕阶层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只有27.5%,从事制造业的也达到了27.2%,其余44.3%的劳动力在从事建筑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文教卫生等。这表明富裕阶层劳动力不仅从业范围广,而且从业层次高。3、文化层次从2001年各经济阶层劳动力文化素质看,各个阶层之间差距较大。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分别为7.67年、7.78年、8.03年、和8.35年,文盲率分别为8.17%、7.17%、6.14%、4.7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0.15%、13.03%、16.36%、17.69%。(二)各经济阶层的收入来源2001年,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别为1034元、2564元、5241元和10924元。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的收入平均有近十倍的差距。由于从业结构的不同,不同阶层的收入来源也差别很大。1、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并重的收入结构2001年,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的收入结构较为相似,这两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分别为41.3%和44.6%,家庭经营的农林牧渔业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4.6%和29.2%,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11.5%和17.6%。所以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的收入结构是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并重的结构。2、小康阶层:工资性收入为主体,家庭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并重的收入结构2001年,处在小康阶层的农户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占53.1%,来自家庭农林牧渔业的纯收入占19.9%,家庭二、三产业纯收入占19.6%。所以收入格局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家庭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并重的结构。3、富裕阶层:非农化的收入格局2001年,处在富裕阶层的农户收入结构的非农化特征十分明显,有86.3%的收入来自于大农业以外的行业,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2.4%,家庭二三产业收入占29.1%。而来自于农林牧渔业的收入只占全部纯收入的13.7%。(三)各经济阶层的生活特征2001年,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703元、2297元、3776元和7363元。各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虽然不如收入明显,但由于长期消费差距的累积,各层次之间的生活质量有天壤之别。1、贫困阶层:入不敷出,生活质量低下2001年贫困阶层的人均纯收入为1034元,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却有1703元。其中有67.7%的家庭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大于当年纯收入,为了维持当年正常的生活支出,有些家庭靠借贷和国家救济,有的需要动用往年积蓄。从具体的生活质量看,食品消费需求仍停留在数量的扩张阶段,平均每人每月用在吃的方面支出70元,其中货币性支出只有45元。全年人均消费粮食207.68公斤、肉禽蛋类21.44公斤、水产品6.15公斤,与全省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全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73.44元,衣着数量少、档次低;居住相对拥挤,人均住房面积32.28平方米,与全省1995年的平均水平接近,同时房屋结构较差,平均每户房屋价值只有2.9万元,半数以上的住房没有卫生设备,有取暖设备的不到3%,做饭用的燃料仍以柴草为主,使用液化气的家庭不足四分之一;家庭设备数量少、档次低,除了自行车、电风扇和电视机等耐用品有较高的普及率外,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彩色电视机和空调机等中档耐用消费的普及率只有全省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2、温饱阶层:走近小康门槛的收入群体温饱阶层2001年的人均纯收入为2564元,考虑物价因素的影响,相当于全省1992年的平均水平。2001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97元,恩格尔系数47.7%,总体生活水平已是温饱有余,并进入了生活消费质量充实阶段,按照农村小康标准评价,离实现小康只有一步之差。这个层次的农户消费结构趋向合理,消费选择性增加,除了追求消费的数量,也开始追求消费的内在质量,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吃好;衣着消费由追求穿暖变为追求穿好;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2.49平方米;对中低档耐用消费品需求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一些新颖、高档的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部分家庭。2001年,60%的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也超过了20%,3、小康阶层:面向现代化的农村中间层小康阶层是我省农村人口最多的群体,占农村家庭总数的47.7%。这一阶层2001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241元,相当于上海市郊1998年的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降至42.0%,物质生活的总体水平开始向现代化靠拢。其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消费方式进入了商品化时代,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全年92.0%的生活消费品都是通过市场购买的,自给性消费比重降到了8.0%。食物消费跨越了对数量的追求阶段,在外饮食支出占食物支出的比重超过了10%;第二,消费倾向由物质享受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生存资料的需求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结构更趋合理;第四,收入的积累率较高,资产存量多。2001年收支相抵,人均资金结余近1500元。2001年末,人均拥有金融资产4098元,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225元,人均住房价值1.47万元,生活安康稳定。4、富裕阶层:生活富足的高收入群体2001年,占农户总数11.8%的富裕阶层最低人均纯收入8000元,阶层内的实际人均纯收入高达10924元,是某省农村的最高收入阶层。分析富裕阶层的收入特征,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基本现代化的生活图景。一是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相当于1995年价格水平的9931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3.3%;二是生活消费支出中的货币性支出比重超过95%,生活服务支出比重超过20%,实现了生活消费市场化、生活服务社会化;三是居住条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平均每
本文标题:某省农村各经济阶层形成及特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