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中学生物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学生物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中学生物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二)新课讲授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出示讨论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1)血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参考资料,少熬夜!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组织学生讨论: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3)血细胞红细胞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白细胞形态及功能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血小板形态及功能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四)小结作业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四、板书设计中学生物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2.用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观点,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3.概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2.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教学难点: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型教学流程教学策略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的发展、深化和运用,通过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导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2.对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指导实现由“繁”到“简”的转变,使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导入设疑探究利用情境导入:讲述大文豪萧伯纳和女演员的对话。思考: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特定的规律?思考、回答:F1全是圆粒和黄色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温故知新,为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好铺垫。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实验,提出问题)设疑:如果将两对相对性状同时研究,又将遵循什么规律?参考资料,少熬夜!引出课题。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又是如何设计?展示实验过程:P:黄圆╳绿皱↓F1:黄圆↓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粒数:31510110832比例:933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尝试解释,预习思考题:1.该实验研究几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如何?指出:亲本类型:黄圆、绿皱重组类型:黄皱、绿圆设问: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F2的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是9:3:3:3:1呢?让我们跟随孟德尔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析这种现象的。描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吗?2.F2为什么呈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3.F2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表现---不同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师生互动,思考并作出回答:1.两对相对性状: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种子的圆滑与皱缩。根据概念推出: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即黄色圆粒。2.一对一对分别研究:F2黄:绿=416:140≈3:1圆:皱=423:123≈3:1分析、发现性状组合的现象。设置问题,引发思考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由浅入深,强化基础,体验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性。为后续用分离定律解题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据。由现象分析,发现问题,引发探究本质规律的欲望。中学生物教案【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分析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过程: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参考资料,少熬夜!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_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参考资料,少熬夜!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
本文标题:中学生物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1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