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我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载,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一讲解。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引出间隔一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数学里叫间隔。在讲解过程中,我只讲解了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小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根据小组汇报结果,发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题目进行巩固,最后指生谈收获。优点:本节课采用了小组探究,最终班里的各个小组都探究出最终三种情况,可见小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本节课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以及发现规律。本节课三种类型课程一起讲解,具有挑战性,也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时先讲解只栽一端的情况,通过道路展示,学生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也就是棵数=间隔数。通过这种情况,学生容易发现和归纳出另外两种,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关注植树问题和生活中的练习,注重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楼梯、挂灯笼、公交车站牌、斑马线等生活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置采用不同的类型,循序渐进,比较合理。缺点:在讲解过程中,因为要讲解三种情况,语速有点过快。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讲解时针对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没有请学生举例说明你在哪里见过。数学源于生活,而我在讲解时忽略此处知识点和生活的联系。对于在栽一端情况,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对于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可以结合实际,在教学楼之间植树。这样学生理解更深一层。导入时间太短,应该增加,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会感觉整体课堂进度比较快。应该在内容多的时候,让学生也不会有很赶的感觉。参考资料,少熬夜!收获:通过几次讲课,对于上课的时候大约有了一个控制。同时现在见到不同的。学生和听评课的老师时,也不会存在紧张现象。教案自己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没有发现在逻辑或者各个环节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当有其他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处处存在问题。每一次讲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一直都知道自己说话的语速比较快,自己面对的是小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确实应该慢下来和学生加强沟通。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发现规律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二篇】“数学广角”单元,主要是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隐藏的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从基本题型入手,适当变式。虽说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部分知识对于基础教差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难点。这部份孩子很难从基础的题型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根据这部分孩子的认知程度,他们能理解基本题型就已经是很不错了。题型一经变式,就没办法理解了。这单元的知识,要因材施教,设置多个教学阶梯,做到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从简单的生活事例入手,让所有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时要让每个孩子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必须弄懂的基础。最后才对一些题型进行变式,但变式的题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三篇】复习《植树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树问题中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2)通过猜测、画图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种植树问题。(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练习本、直尺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二、探究规律。(一)1.出示题目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①理解题意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②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1、学生试解答2、用小棒检验3、说一说你的想法参考资料,少熬夜!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4.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5.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二)出示例2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要求完成: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植树棵数=间隔个数三、练习应用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2.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四、课堂总结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数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参考资料,少熬夜!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四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知识目标: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能力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具准备: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参考资料,少熬夜!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二、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5)、展示不同的
本文标题: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2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