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姓名:武春光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武春友;王雪华20091201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作者:武春光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7条)1.期刊论文王宗赐.韩伯棠.李新波基于熵理论的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度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引入了区域知识能力概念,从熵理论出发,通过导入Theil不均衡指数,在国内各地区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的定量评价上作了有益的探索.选取了京津冀地区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在区域知识能力方面一股独大,占绝对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知识能力仍然很不均衡,近5年来不均衡程度保持稳定,没有改变.最后,针对这一问题,为缩小京津冀地区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程度,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2.期刊论文朱美光.ZHUMei-guang区域知识能力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比较研究——基于空间知识溢出视角的分析-科学学研究2007,25(6)本文围绕区域知识能力、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和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综合评价展开,根据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揭示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知识能力和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学位论文李国杰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别研究2006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已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宏观调控已转向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利率政策己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自1996年5月第一次下调利率以来,中央银行已连续8次下调利率,1次上调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在不长的时间跨度里,连续多次使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做法极为引人注目,显示了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姿态和决心。可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完全具备利率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因此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发挥,使利率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于是,认真分析导致利率政策效应出现区域差别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利率政策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是找出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率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经典理论出发,在利率政策是有效的前提下,开始本文的研究,并论述了影响利率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方面差异的存在,是如何导致的影响利率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产生差异的,通过分析影响因素的差异,得出不同的区域利率政策的效应是不同的。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提高利率政策有效性的途径。本文逻辑结构如下: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利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二章分析利率政策存在区域性差别,第三章分析现行区域差异的金融政策难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第四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利率、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利率政策效应的因素。本文仅讨论货币利率。根据魏克赛尔规则、凯恩斯及新古典综合等理论可知,利率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经济活动。但是利率在实施过程中,其效应受到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利率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第二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通过对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的比较,得出影响利率效应因素的差异,从而得出利率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量上的差异、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的差异、开放程度上的差异、财力上的差异、城镇化的差异等方面;而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存款类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差异、金融组织结构的差异等方面。因为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的差异、利率传导畅通程度的差异、利率政策时滞的差异,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因为对利率的敏感度、利率传导、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等都是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所以这些方面存在差异,会直接导致利率政策效应存在差异。本章主要分析了企业投资及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度的差异。我国各区域间企业构成不同,所造成的各区域企业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同的分析。投资主体产权明确,企业预算约束、信贷约束硬化,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健全,企业才能对提高利率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并调整自身的投资及消费行为,从而使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增大。因为提高利率无非是从成本方面对企业施加压力,只有在企业有能力承受此利率,而不因此导致亏损时,企业才会借贷。因此,国有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小于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而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的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这方面来说,东部地区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大。市场发达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也影响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市场经济发达、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就大些。不同地区的居民消费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在中西部由于占消费者绝大多数的是中低收入者,只凭当前的实际收入无法进行即期的高层次消费,并且中西部地区勤俭持家、先存后用、不愿借贷的传统思想比较严重,对未来消费效用的重视程度仍然高于对现期消费效用的重视程度,所以利率的变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小于东部。利率政策传导方面的区域差异。信息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基本经济建设差距,也使得不同地区公众对政策的内容及实施了解程度不均。这种情况尤其对落后地区的利率政策传导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发挥。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也影响了利率政策的传导,造成利率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市场参与者的知识能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率政策时滞方面的差异。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要普遍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而且西部的文盲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主体相对更容易理解利率政策的意图。而落后地区则需要比东部更长一些的时间来反应,政策更容易作用于预期的偏差上。欠发达地区金融意识的缺乏也使得公众处于货币政策调控之外,不受利率政策的影响,从而使利率政策的传导受到阻碍,影响了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金融发展水平、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也使利率政策效应出现区域差异。第三章介绍现行的体现区域差异的金融政策难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现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差别外,但未体现区域化操作。并且由于央行调控手段不足,分支行可操作的工具单一且要经过总行审批,在银监会分离出去后,央行职能威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差异的金融政策难以所以有效实施。第四章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利率政策效应不同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方法解决问题。首先,提高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国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基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构国有商业银行,打破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格局,确立必要的竞争机制;硬化企业约束,使之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是让金融政策体现区域差异。只有在央行分支行调控职能与手段强化、央行分支行的职能功能增强的前提下,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才能有效实施。具体的措施有: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企业和个人在西部投资;选择有差别的再贷款、再贴现对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企业中畅销产品进行金融扶持;发达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规定得高一些,不发达地区可以规定得低一些;积极培育欠发达地区货币市场;强化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工具的约束力。最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放开利率管制,让利率根据不同区域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自发形成价格,这样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会更强,也有利于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选题比较新颖。研究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文章较多,但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利率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没有对利率政策的效应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以此作为硕士论文的更为少见,显示出本文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2、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停留在比较了区域间存在经济发展的差异,因而认为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差异,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效应就会存在差异。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这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3、文章大量地运用了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各区域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利率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别的结论。4.期刊论文朱美光.韩伯棠.ZHUMei-guang.HANPo-tang凯尼尔斯知识溢出蜂巢模型的修正与对比实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通过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对凯尼尔斯知识溢出蜂巢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通过对比实证表明,修正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贴近我国经济运行现实.由此,修正模型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5.学位论文焦向丹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上海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研究20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演进,各产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在发生变化,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人才的供给也应当满足这种需求变化。高校学科结构作为人才供给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相适应,并适当具有前瞻性。但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学科专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的主要表现。在各地区高校自主招生、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下,科学地协调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上海市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各项数据,并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来研究上海产业结构演进与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的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本文采用各产业的增加值,各学科在校生人数来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并指出论文的基本思路和大概框架。第二部分通过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阐述了高校学科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各自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现阶段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适应性。论文采用了上海市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各项数据,并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来研究产业结构演进与高校学科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引入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各个产业和各个学科关联度的计算,得出各产业和各学科之间不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科学类学科、工程和自然科学类学科受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人文科学类学科受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大,而农业科学类学科受三次产业变化的影响并不大。这为高校学科结构如何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依据。第五部分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各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第六部分根据各个学科与各产业间的相关性,对上海高校学科结构应如何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即应进一步扩大上海市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进一步调整各类学科的招生人数,应进一步整合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本文的创新就在于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经济发展落实到产业结构的演进,将人才供给结构的变动具体深入到高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并通过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明确指出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的趋势。首先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以往学者们关于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关系的研究,大都是从高校学科建设、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且主要分
本文标题: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