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微格式教案【推荐5篇】
微格式教案【推荐5篇】教案和课件在老师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您的需求,三一刀客网友特意为您分享的“微格式教案【推荐5篇】”,希望能为您带来收获!微格式教案【第一篇】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6课《充气雨衣》是1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情节清晰,但识字任务较重,共要认识14个生字,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如“旋”、“囊”等。文中的小林因为生活中的一次经历: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小林淋湿感冒了。为此,他就积极开动脑筋,想把雨衣改一改。他从张开的裙子和塑料救生圈上得到启事,将可充气的塑料气囊粘在雨衣的下摆,发明了实用的充气雨衣。课文4、5自然段中长句较多,朗读是个难点。二、学习目标1.会认“膝”“囊”等1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3.朗读感悟1、2自然段,了解发明充气雨衣的原因。4.学习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认14个汉字,朗读课文,了解大意。难点:朗读课文,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五、教学设计(一)接题质疑,激发兴趣1.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并学会动手做一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出示课题:16气雨衣课题中有一个生字,你能读准它的字音吗?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充气的?教师出示充气蹦床、充气攀岩、充气水池等图片。2.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整理并板书出示。问题预设:充气雨衣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充气雨衣?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的?(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1.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2.检查学习生字词语1出示生字词语。你觉得认读字词要注意什么?2自由拼读;开火车领读,随机正音;3交流识记字形。4引出多音字转假缝差5开火车认读。(三)精读课文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黑板上的问题。相关语句可做记号。2.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从哪儿发现的,教师随机引导。预设:读了课文,学生最易解决的问题就是“充气雨衣是谁发明的?和“为什么要发明充气雨衣?”这两个问题。见此机会引导学习1、2自然段。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就是小林。他的真名叫林恒韬,我们可亲切地叫他小林。随机出示关于林恒韬的文字资料:充气雨衣发明者:北京市打钟庙小学四年级林恒韬(男,11岁)发明作品:充气雨衣,又名吹气衣。该作品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一等奖。林恒韬被授予“小小发明家”的称号。同时充气雨衣已在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全国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国参赛作品中,总共评出了22个一等奖,林恒韬的充气雨衣是其中的一个获奖作品。真能干,你们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解决了哪个问题?2林恒韬怎么会想到发明充气雨衣的呢?你是从那写文字中了解到的?学生读相关文字。出示第1自然段,再读。什么叫“顶着大雨回家”?小林顶着大雨回家,他遇到了什么问题?(随机朗读: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就像这几天,冷冷的,这样的天气,被雨淋湿,确实冷极了。想象一下,穿着刚过膝盖的雨衣,冒着大雨回家的小林也许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朗读这一段。3教师补充:因为这次遭遇,小林感冒了。当天晚上就发高烧,还为此请了三天假。假如你是小林会怎么想?谁能找找小林想的句子。这个难题指什么?“一直”说明什么?(小林没有放弃,坚持思考)“……”表示什么意思?(小林思考的过程持续进行,没有结束。)4小林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从书上找一找。(学生说,教师出示解决图片)并板书:旋转的裙子5回家后小林怎么做的?板书:铁丝雨衣新的雨衣做好了,穿着这种雨衣,雨水不会再流到裤腿上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是什么?6这个问题小林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小林游泳的时候想到了塑料救生圈。7充气雨衣终于发明出来了,我们也一起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充气雨衣的制作过程吧。8一个很简单实用的小发明,也需要发明者的细心观察,多做多想,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林的思考过程。9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就一定能成功,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神气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四)拓展延伸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想发明什么来解决问题呢?给大家一些小提示。2.小结: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微格式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己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如何表达出这份热爱的。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与众不同。3、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4、尝试学写读后感。【教学重点】文章3、4、5、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出对阅读的痴迷。【教学难点】尝试学写读后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教师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听了这段话,请问,你有什么感受?引入课题:我的长生果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2、根据交流,板书:读书:香烟人画片、真正的连环画、文化站的图书、中外名著、作文。3、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她是怎样把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表达出来的?三、研读重点,体会写法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3~6小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黑板的相应地方写上下列词语: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废寝忘食。(这一部分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4、5、6三小节。)2、第三小节交流,引导学生从美差、抢、眼羡、卖力地呐喊助威、饱览等词感受体会。3、师生合作运用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等词语复述3~6小节的内容,再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痴迷:⑴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无论还是无论还是只要我就那些书有时让我有时让我有时我读得很快有时书中的悲欢离合又常常使我⑵是啊,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我都看得()。他们让我(),他们让我(),他们让我(),他们让我()!我完全地被书给征服了!师:正是有了这份牵挂、这份痴迷、这份如饥似渴的醉心阅读,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我得到了报偿和赞誉。并且我还悟出了写作的道理!4、略读8~14小节: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怎么悟出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鲜味指的是什么?⑵作文,要真情实感创造:怎么悟出来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呕心沥血的创造呢?师小节:是啊,作者的成功离不开书籍的帮忙。因此,当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愉悦之情充满了他的心房!师生一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五、出示范文,尝试学写读后感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齐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结课。微格式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数字卡片。学具准备: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3.提出数学问题: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4.学生猜测回答。(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提出学习要求: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7.学生汇报结果。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1.拍一拍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2.猜一猜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2.老师小结。(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百十个位位位9739377937393973793×2=6(个)微格式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难点: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板块一:启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板块二:读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板块三:议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1.指导质疑: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
本文标题:微格式教案【推荐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74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