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孟子二章教案微博_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汇编4篇】
1/10孟子二章教案微博_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汇编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孟子二章教案微博_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汇编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孟子二章教案微博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第一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2/10么?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1文章。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3/10第一段:开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教案微博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第二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4/10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5/10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微博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第三篇】一、直接导入6/10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2、请学生质疑、补充。3、重点检测。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7/10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孟子二章教案微博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第四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8/10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讨论点拨法多媒体1课时一、导语设计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9/10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7,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0/10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教案微博_孟子二章教案一课时【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78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