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
**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是未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蓝图。一、“十三五”发展概况(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市、区工作部署,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特色文化不断提升和发展,旅游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文化强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投资7亿多元建设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并升级改造文化馆,增设美术馆和小剧场,建全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区图书馆发放读者证52193个,接待读者近500万人次,外借图书近178万册次,举办各类讲座292场;区博物馆接待参观团体360余次,接待海内外参观人数52万人次,举办各种展览48场,宣教活动160余场;文化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0余场,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0余种,培训近万人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镇两级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和提升改造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2个;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的镇(街)文化广场27个;投资40余万元扶持建设基层书画院15个;开展农家书屋提质增效试点建设80个;投资2000多万元,对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全覆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类书画、摄影等展览103次,组织“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三届、“**·李润杰”快板书艺术节三届、“**区群众文化节”四届、“潞河讲堂”公益讲座231场,极大激发了全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了**文化品牌知名度;加大文艺下乡力度,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61场,开展“农民点戏戏进万家”活动29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8000余场。积极培育文化队伍,全区各类民间文艺骨干团队增至900余支,通过花会、戏曲、舞蹈、书画等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加强,全区有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4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到2019年,全区有文化企业3500多家,其中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16家,年营业收入109.08亿元,资产总计63.43亿元。崔黄口镇利用互联网技术成功打造电商小镇,推动地毯、挂毯制造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被评为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对外交流加强,借助北京“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平台两次举办**分会展,每年组织区内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等全国性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了文化企业影响力。抢抓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机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古六景》智能书本夜灯及桌垫、《京津明珠》智能音乐盒等文创作品在北运河杯通武廊文创作品大赛、2020中国旅游产品大赛、首届天津礼物旅游产品大赛等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安排文化企业参加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修班、文化和旅游重点企业融合对接培训、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等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文化企业管理水平。率先探索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2016年至2019年,圆满完成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经过三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文化消费”城乡普惠文化消费模式,受到群众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欢迎。试点工作期间,全区共有约4219万人次参与了文化消费试点活动,拉动经济约1.2亿元,被列入全国20个试点优秀城市行列,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表扬和奖励。3.旅游经济稳步提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旅游新经济。2016年至2019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总计5732万人次,旅游收入共232亿元。前进道商圈、大光明和万达休闲娱乐体验中心形成**商贸休闲旅游优势业态,吸引了大量京津冀周边地区游客。加大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制定《**区扶持星级农家院创建旅游特色村的实施意见》,组织评定了星级和特色农家院。李大人庄市级特色文化旅游村建设取得良好示范作用。“津溪桃源”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强文旅、体旅融合,举办国内外高水平汽车赛事、乒乓球赛事、马拉松赛事等带动旅游消费。旅游对外合作不断加深,签订《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提升“通武廊”三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共同打造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政策偏重均等化,缺少重点扶持的灵活性,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乡村文化矛盾突出。文化产业缺乏龙头带动企业,特色文化产品发展缓慢,自主品牌缺少,传统文化企业目标市场单一,高端高雅文化市场供给不足。旅游与文化融合还不到位,旅游特色产品少,现有旅游项目运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从国际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百年未有的国际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潮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和新发展阶段,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重要时期。虽然“十三五”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塑产业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更加紧迫。从天津看,也面临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阵痛期,既有协同发展、开放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也有利用外部资源难度加大、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等挑战,尤其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重要机遇。从**看,**作为京津卫星城具极强的地缘优势,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加深,“通武廊”合作日渐频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提速,乡村振兴向深层次推进,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产业生态系统不健全,开放合作程度不高,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不全面,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向往和需求显著提高。我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有了很大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附加值高、消耗低、排放低等特点,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区应对经济趋势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三、“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运河文化为支撑,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打造文旅融合新经济,全力推动文化强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建设“京津明珠、幸福**”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文旅工作的绝对统一领导。坚持公共文化的公益属性,将文旅产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实现各类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生产、管理、服务共融互通,优化融合质变,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迭代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好规划整体优势作用。——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切实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更安全、更公平的发展。——坚持融合发展。打破单一发展思维,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既要促进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的内融合,还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等产业外融合,呈现出产业间互相推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优化产业体系,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创造新的生命力。(三)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通武廊运河文化共享区”为基础框架,融合数字化创新技术的“万物互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强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以盘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最大发挥;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本土特色文化继承、保护与利用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基本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智能文创产业有较大发展,形成现代化、数字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和以运河文化、民俗艺术、文化创意为支撑的文化品牌体系;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与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供给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文创产品种类增多,文化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文旅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实现全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5个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加,旅游发展环境和谐有序,旅游市场秩序平稳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四、“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升级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对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现有区级场馆不断完善数字化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扩充群众活动空间;积极推动筹建区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大型场馆,提升优化功能和服务环境,放大文博馆、影剧院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完善服务流程、打通馆际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群。2.激活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活动发挥基层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为抓手,以图书馆、文化馆三级总分馆体系为平台,以镇村两级中心为主阵地,以业务培训和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塑品牌、强队伍,形成区级牵头、镇级发动、村级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强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辐射作用,切实提高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3.深化公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整合文化系统内优秀文化资源并进行数字化转换,依托区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传输通道向城乡基层群众开辟一条不受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新渠道。立足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数字阅读APP、文化一点通等平台服务,推进移动端智能服务;引入智能语音机器人、AR和VR产品,增强互动体验,提高数字资源服务的生动性与大众参与性。融合数字化创新技术,形成“万物互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4.培育本土特色文化以群众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基础,强化供给侧改革,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着力解决文化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创新实施
本文标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2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