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1第三章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范式理性选择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介2第一节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柯尔曼其人3第一节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一、柯尔曼其人詹姆斯·柯尔曼(JamesColeman,1927-1995年)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师从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5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之后,柯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1959年,他来到位于马里兰州的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在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并任系主任。14年中共完成了60篇论文、5本专著,所有这些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成就奠定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基础,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973年,柯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直到1995年3月25日逝世。4学术生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与运用;二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三是阐明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5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始于20世纪初。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他观点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彼得·布劳: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6政治科学:肯斯·阿诺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福利经济学安瑟尼·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将理性选择理论用于研究政治系统布坎南和塔洛克的《同分学》曼库尔·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7其他领域:贝克的《歧视经济学是理性选择理论早期运用的例证罗伯特·弗朗克在《选择权力》中分析了影响个人择业的社会系统将进化博弈论引入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宏观社会研究始于1983年随着《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发行和1990年国际社会学协会(ISA)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完全进入运用阶段8第二节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范式一、理性选择理论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三、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9一、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建立在下列假设之上: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称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10赫克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作了详细归纳:1.人类是有目的的,并受目标指引。2.人类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3.在选择行为路线时,人类对以下要素进行理性计算:(1)替代性行为路线的效用参照于偏好等级体系;(2)在已知效用意义上,每一替代性手段的成本;(3)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114.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5.从理性选择中产生的社会现象,构成后来理性选择的参数,这体现在个人决策时所要考虑的如下方面:(1)资源在个人中的分配;(2)各种行为路线的机会分配;(3)在某一情景中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本质。12马克斯·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13一个行动要成为理性行动,就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行动必须是满足行动者需要的最好方式对于行动者能够分辨出的福利而言,需要必须是最优的行动者必须要收集(从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角度考虑)最优数量的证据,支持此处的每一种观点。14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理论构成的原则:(1)理论解释的现象是社会系统的行为(无论是大系统还是小系统),而不是个人行为。(2)根据社会系统中行为者的行为解释社会系统行为,这就意味着:A社会系统行为层面与个体行动者行为层面之间转换的理论常表现为微观-宏观之间的问题;B一种个体行为的动机心理学理论或者模式。15理性选择理论不同于上述两种理论,它几乎不考虑标准(2)B,即不考虑个体行为者动机的心理学模型。构成理性选择理论的不是个体心理学,而是符合标准(2)A的理论,即个体行为的微观层次与系统行为的宏观层次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的例子是把宏观层次视为制度结构,而把结构内的行为者行为视为微观层次。16理性选择理论采纳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其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行动,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随者;行为者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序。简言之,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17林顿伯格认为偏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遍性偏好(universalpreference),一种是工具性偏好(instrumentalpreference)。普遍性偏好适用于所有人,因此无须解释;而工具性偏好指向最终目标,实际上作为限制存在,因而能够用情境逻辑进行解释。18韦勒(DavidWiller)提出了一种称为要素理论(elementarytheory)的理性选择理论。由原理、法则和程式三部分构成理性化在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狭义的功能:理性化是用来预测和解释的规则;广义的功能:理性化是一种用于在理论层面上提出问题的基本原理,一旦理性提出了问题,其他程序将对其进行预测和解释。19三、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一)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关键要素1.方法论个人主义从个体出发理解个体存在于其中的社会,认为是个体的选择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相反,这是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规定性。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方法论。20理性选择理论不仅仅是停留在系统层面来解释社会与经济的功能发挥,而且还考虑构成系统之个人的行为,即从个人行为和系统层面之间的联系角度来解释。因此,从结构上讲,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双层理论:行为者层面和行为系统层面。理性选择理论由三种关系构成:(1)系统层面现象对个体行为者的影响;(2)理性的个体行为;(3)个体行为的结合在某些制度结构中产生系统结果212.行为者最优化原理尽管公共利益的好处大大超过贡献的代价,那么除非自己所得到的好处比所付出的代价大得多,否则若没有这种附加激励,一个理性的人将不会再做贡献。公共物品不会自愿供给223.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性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即Paretooptimum)。当系统中的个人按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时,帕累托优化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发生。行动结果可能不是行动的引擎。相反,在功能主义理论中,社会优化则一定是驱动系统的引擎。23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相同之处:共享同一公设,即社会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不同点:功能主义理论的社会平衡原理用在解释行为的系统层面;理性选择理论的社会平衡原理则用在低于解释系统的层面。244.系统均衡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换言之,均衡是缺乏改变性激励的结果25囚徒困境在游戏中,两人的结果均取决于双方的行动,参与者一方控制着另一方的结果,自己的结果也由对方控制。也就是说,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依赖于对方的选择,即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对方选择的函数。如果对局双方通过合作会获得较好的结果,但每一方都处于有意的欺骗,囚徒困境就存在了。它展现了利益模式可能在社会关系中以什么方式产生内在的不稳定性26社会均衡与社会优化的不同之处: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差异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社会均衡源于个人行动的相互影响;社会优化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以没有一人境况变坏,而且使一些人境况更好为目标,并在某人的指导下集体取得的。27(二)来自社会学的四个关键变量1.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是非正式社会组织的一个方面,这种非正式组织为一个或者更多的行动者构成了一个可生产性的资源。282.制度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将制度置于中心地位制度在理性选择理论中扮演两种角色:在从个人行动者层面到产生系统的结果中,制度把个人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影响个人行动向系统状态转变。大众传媒构成了这种制度的主要类型,它通过改变个人认知世界来影响其偏好乃至行为293.权力的社会来源个人借助于集体共同建立的权力分配理性地行动,以增加自己的所得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行为有其等级制度,在这种等级制度中,一个层面的行动决定其低级层面的权力。权力的社会分配导致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从另一角度讲,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应属理性选择的分支--公共选择研究的范围304.让渡即放弃控制而获得效用系统可能发生的两大变化:由一伙独立的个人向权威结构转变。当一伙人把他们的行为控制权转让给一位超凡脱俗的领导时,超凡权威便形成了。朝着没有均衡过程的失稳系统转变。由于单方面放弃对一种行为的控制,资源不再是稀缺的,而且不需均衡,追随投资专家的投资者就是这方面极为恰当的例证31第三节理性选择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组织理论和公司理论二、组织中的权力四、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三、恐慌、狂热和泡沫32一、组织理论和公司理论经济学的代理理论(agencytheory)和代理法学是考察理性选择方法在组织理论中应用的起点。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优化既包括正式结构的建立,又包括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非正式系统的建立33二、组织中的权力经济生产组织中,理性选择理论的运用体现在对权力的重视方面权力分配:组织的目标不能当作权力分配的起点,而是权力分配的结果组织设计是权力分配构成的关键34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35三、恐慌、狂热和泡沫理性选择理论可扩展运用到对行为控制权转让的分析,由于这种转让是单向的,所以不需要导致平衡,而可能导致非平衡过程。因为行动是理性的,所以转让的结果是广泛扩散的收敛。柯尔曼把这种控制权的转让称为集体行为,他指出这种集体行为的社会现象通常含有三个要素:在同一时间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被观察的集体行为无常多变;行动具有相互依赖性,任何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36导致系统处于极端状态的原因是社会结构,正是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人们转让控制权给同一少数人,同时这少数人更加关注另一些人的行为。引起人们转让投资控制权给别人的诱因,刺激着人们去追随其他人的行为。37四、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不是某一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不同形式的实体,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社会资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具有可生产性的特征。38诺瑞首次用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了社区中的差异,指出市中心黑人小孩与其他小孩在社会资本方面的不同弗勒普和格冉弗用社会资本分析了经济发展活动,他们认为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本;柯尔曼用社会资本分析了天主教高中和公共高中教育结果方面的差异;博亚斯用社会资本研究了美国移民经济活动的社会资本价值,他考察了1910年至1980年间不同种族群体移民的稳定性,他的研究
本文标题:第三章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