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乘法分配律【第一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二、新课1.教学例5。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5+3)×45×4+3×4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参考资料,少熬夜!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5+3)×4=5×4+3×4“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18×6+7×6“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9)20×15+20×9“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2.进行抽象概括。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a+b)×c=a×c+b×c参考资料,少熬夜!“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三、巩固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四、作业练习十四的第1、2题。乘法分配律【第二篇】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试题:1.(35+65)×37×37+65×37×(174+26)×174+85×265.(80+8)×25×25+8×257.32×(200+3)×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二、新课1.教学例7(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2)教师出示例题:102×43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板书:102×43=(100+2)×43=100×43+2×43=4386“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参考资料,少熬夜!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课堂练习做练习十四的题目。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4、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80—30—30)×110;(80—30×2)×110。四、作业练习十四的第5、6、8题。《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试题:参考资料,少熬夜!1、(35+65)×372、35×37+65×373、85×(174+26)4、85×174+85×265、(80+8)×256、80×25+8×257、32×(200+3)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二、新课1、教学例7(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2)教师出示例题
本文标题: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3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