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8432920
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7、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第一章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1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影响因素;2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生产单位;3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4城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5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基本概念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区位理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给出区位主体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区位条件:空间上某一地区区位因子的组合情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通俗的说不同的场所不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从而引起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条件是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区位因子是活动发生的可行性。区位因子分类:投入因子—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市场因子—需求规模与性质交通因子—将投入、生产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环境因子—自然、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第三章韦伯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在其它条件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运费最小区位就是成本最低区位;2、劳动费指向论:只有在最低劳动费区位带来的劳动成本节省额大于离开最低运费区位带来的运费增加额时,劳动费指向才能占主导地位;3、集聚指向论:当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的节省额时,便会发生集聚。4、韦伯理论的意义在于:(1)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现代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后来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石;(2)把演绎法用于区位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3)对实际工业区位的解释具有很大的说服力。第五章:企业区位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的空间扩张(市场区扩大、新工厂建立、兼并活动)具有两种规律:接触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中国企业的通道扩张规律,提出了四种通道:人际关系通道、机构(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企业扩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厂企业,单一产品,单一区位;多数中小型企业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企业开始扩展,建立起专业化部门,分离出公司总部,空间上出现多区位;第三阶段: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上形成多分部结构,空间上多区位,甚至跨国、跨大洲;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该模式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张过程,并增加了公司内部的合理化调整,将整个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个多厂公司,机构都位于母国,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第二阶段:开始海外扩张,在其它国家进行许可证转让,或建立销售机构;第三阶段: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厂家,并通过出口向更大的区域扩展市场;第四阶段:在更多的国家通过兼并、新建或许可证转让发展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也继续扩张;第五阶段:对整个公司经营网络进行组织调整,关闭、合并一些厂家,对某些厂家实行生产分工,使整个系统合理化;此模型也是以市场占领作为企业扩张的主要动力;但在调整阶段,要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其它因素,以实现合理化;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各公司的组织方式是不同的,并由此带来其空间区位特征的不同;基本的公司组织结构有五种: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功能部结构:即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公司内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同类功能均集中于一个部门内,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如从事工业生产的公司可分为:生产制造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研究与开发部、人事部等;产品领域和市场相对狭窄的公司多采用此种组织结构;产品部结构:即按产品的不同来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管理相对较为分散化;这种结构多出现在生产多种不同产品、各产品生产规模又较大的公司中;如生产多种车型的汽车工业公司可能按小汽车、大汽车、卡车等划分管理部门;各部门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如生产、采购、销售等,总部可对各部门提供一定帮助;区域部结构:即按照区域进行部门划分,区域内所有的公司活动都由一个部门负责;这种结构适用于生产区或服务市场区较小、但活动区域较多的公司,如石油公司、银行等;如进行国际投资的石油公司可以划分为北美部、中东部、非洲部等;顾客部结构:即以顾客群的类别进行部门划分,每一个分部服务于一类顾客;如商业银行常分为个人信贷部、公司信贷部、住房抵押部、信托部等;有的工业公司分为工业部、商业部、政府部等,以分别处理各类相关事务;矩阵结构:即联合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型;可以综合各结构型的长处,避免其短处;如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功能部结构;或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产品部结构;第六章跨国投资的原因:一、产品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三、贸易理论一、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是由弗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投资在国际空间的转移。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因而会选择不同的国际空间。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美国的企业向欧洲的扩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折衷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英国学者邓宁在1977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跨国投资才会发生。邓宁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90年代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度显著相关;竞争优势可以增加跨国度,而跨国发展又可以增强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能够跨国投资的企业一定拥有一些特殊优势,如技术、管理、品牌、资金或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租或出售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些受益;区位优势: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投资条件,若国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跨国投资对投资地的经济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正面影响主要在:1、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2、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3、为当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4、繁荣和丰富当地的市场;负面影响在于:1、对当地的工人进行剥削;2、对当地原有企业形成冲击;3、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构成威胁;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1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2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3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1.佩蒂-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区域的产业结构评价的步骤与标准:步骤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标准1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步骤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标准2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步骤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标准3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步骤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标准4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步骤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标准5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步骤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标准6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技术与技术创新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84329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2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