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选择
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选择2015.11四个方面内容:一、发展方位的定位二、时代的主题(两个“一”,两个“核心议题”,三个“重点”,四个“更加注重”,五个“坚持”)三、五年时段的经济发展“定位”及“任务”四、“转型陷阱”与发展趋势一、发展方位的基本定位未来时段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两个“前所未有”两大背景:1、国际经济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亚洲发展模式转型2、国内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资源环境全球金融危机背景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性的发展模式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沉重打击,充分暴露了过度负债消费经济模式的明显弱点和不可持续性,面临深度调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在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及战略目标而发动转型新兴工业化国家、石油、原材料出口国家等也主动调整战略布局,改变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1、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国际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英国产业重点在低碳产业、生物产业、数字经济、先进制造领域。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日本产业政策纲领性文件《产业结构展望2010方案》,对日本未来10年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提出了日本未来将重点培育的五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环保和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尖端技术产业,以及包括医疗、护理、健康和生育等在内的社会公共产业。日本则强调环境和能源、健康等领域。韩国更强调能源和环境、新一代运输设备、新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产业融合、知识服务以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具体领域。欧盟“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数字日本”计划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因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而开始更大规模工业革命转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最大的挑战人类第一次面临根本性的发展模式转变,即经济增长开始与二氧化碳碳排放“脱钩”,甚至二氧化碳碳排放下降——“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能源革命、信息网络技术革命、新材料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并将迅速商业化、普及化,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产出之间的“脱钩”资料来源:IEA:WorldEnergyOutlook2009亚洲转型背景因传统发展模式危机而转型尽管亚洲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好且率先复苏,但是亚洲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并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尤其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上三大国际背景表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转向调整期,国际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全球和亚洲都在加速转型,以转型促进发展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全球气候变化,本身都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和“外部压力”。客观上,迫使我们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必须在全球和亚洲转型中“先行一步”,争取更加主动的机会、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主题潮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2、经济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人均GDP从中下等收入水平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类发展指数(HDI)从上中等水平进入到高水平(HDI大于0.80)城市化在加速,从农村人口为主转向城镇人口为主的现代社会城镇人口规模更加庞大,形成超大规模的世界级城市群从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业主导经济转变经济背景1978—2011中国GDP增长变化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500000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012345678910110246810121416GDP(100millionyuan)growthrate(%)根据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历史经验,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与13000美元之间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中国正处在一个增长放缓的长周期的开始阶段8775100471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指数(1952年=10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52~2011年)1952~1978年,共26年,年均增长6.1%;1978~2011年,共33年,年均增长9.9%。1952~2011年,共59年,年均增长8.2%。2011年:47.2万亿元(人民币)社会背景中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风险高发期(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治理总是会碰到“大有大的难处”我们正面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社会陷阱”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迁徙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社会事件日益增多社会融合与社会分化同步加快资源环境背景中国进入到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人与自然之间差距扩大期,长期以来的“加快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目前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重已低于了20%,也消耗了世界16.8%能源(第二位)、41.1%煤炭(第一位)、13.8%的电力(第二位)、排放了世界21%的二氧化碳(第一位)、15.1%的甲烷(第一位)、15.0%氯化氮(第一位)。这既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大约束条件,也是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的国情与世界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消费趋势曲线矿产资源消费量年代工业化前期(轻工业)工业化加速发展期(重化工业等)后工业化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目标之所以过去没有实现,是因为基本的增长模式与政策迄今还没有什么变化。1、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判断依据何在?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三个“没有变”: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没有变。人均中低收入国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正处在“差距就是潜力”阶段2、发展阶段:中国尚处在“五化”过程中工业化:正在进入一个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增长的阶段信息化:以计算机为代表信息技术,“武装”并造福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它是一种新型生产力,被看作是工业革命以来又一次“致富”的新浪潮、新机遇城镇化:2011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1.3%,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大的城市带、都市圈形成的阶段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基础上,正处在解决深层体制矛盾、加快体制创新,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以完善的阶段国际化:在经济的外向度较高、业已加入WTO的基础上,正在进入与经贸大国地位相适应、逐步提升参与国际分工档次的阶段3、五年时段的定位未来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什么是“关键时期”?为什么又是“攻坚时期”?“中等收入陷阱”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时代的主题实质:为“十二五”时期及规划的定调和定位,进一步指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具体内容:两个“一”,两个“核心议题”三个“重点”四个“更加注重”五个“坚持”1、两个“一”一个主题: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一个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两个“核心议题”核心议题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议题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客观现实:过去五年辉煌成就取得之同时的另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对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目前在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2%;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8%。同样钱数,用于投资大概10%能转化为消费需求,而按人发钱,83%会转化为消费需求。说明:为启动同样大小的确消费,让人民得到同样大的利益,使用按人发钱办法只需要花费投资的确1/8即可,可极大节约资金,降低金融风险。35.3%42.7%43.5%56.60%62.3%50.0%48.60%47.30%2.4%7.3%7.90%-3.90%-10%0%10%20%30%40%50%60%70%国内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净出口率2000年2006年2008年2009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份额下降趋势2615%25%35%45%55%65%19701980199020002010劳动报酬(1)劳动报酬(2)0.320.2880.2720.2570.3140.3330.3430.3490.360.3480.3620.390.420.4330.4150.3980.3980.4030.4160.4170.440.4350.450.4650.470.20.250.30.350.40.450.5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收入差距扩大背景下的贫富关系(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008-2009年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为0.5-0.6左右影响社会稳定调查发现,弱势群体对收入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脑体劳动差别有较高容忍度导致尖锐社会冲突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腐败、权力背景的寻租行为,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掠夺行为既得利益的膨胀和固化将对社会和谐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群体事件频发、社会冲突增加、政府威信下降,是社会内在矛盾的反映社会凝聚力在松弛,社会认同与政治认同在弱化,面临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收入分配失衡是内需不足的根源过去50年中,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储蓄率不断上升2000-2009年,最终消费率从GDP的62%降到47%,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70%-80%),储蓄率从38%升到51%其中居民消费比重从46%下降到35%总需求构成:消费率下降趋势300%20%40%60%80%100%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居民消费比重已降至3
本文标题: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