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一、经济结构调整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经济结构调整(一)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生产结构不合理2、地区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各地长期追求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问题突出。3、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多个方面。在一般意义上,产业结构包括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多方面。(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征和思路1、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征(1)促进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防止形成新的“二元结构”。(3)要从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的战略高度,选择本国的产业布局,但要注意,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不能重走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国际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4)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组织的优化,逐步实现由“要素投入为主”向“以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结构转型。(5)要着眼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准备条件。我国在世纪初的结构调整:(1)供求新格局下的主动的战略性调整;(2)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体制结构和对外开放结构等在内的系统性调整(3)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升级式”调整(4)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调整(5)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2、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1)在调整的“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努力推进技术革命的进程,用信息化代替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寻求社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2)在调整的动力结构上,要切实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用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来带动结构转型。(3)在调整的实施方略上,要善于把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使产业升级、西部开发和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这不仅会拓展结构调整的空间,而且会创造出极富中国特色的新的经(三)经济结构调整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1、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以发展带动调整,以产业升级带动低效率资源退出,通过调整形成新的发展动力。2、正确处理改革与调整的关系,以改革促进调整,使新一轮调整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呼应,成为促进体制转轨和制度建设的过程。3、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4、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中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法律体系。5、正确处理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关系,既要重视消除“退出市场”障碍,也要重视解决“进入市场”困难。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以自然存在物为对象所进行的活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水产养殖业为部门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活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为传递产品而进行的劳务活动.包括商业、运输业、饮食业、金融业、保险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一切第一、二产业以外的部门4、按资源密集度分类的产业结构。依据对各种经济资源的依赖程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2)产业结构优化是相对的、具体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3)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益原则(4)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衡量标准是:(1)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要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b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c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d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经常调整,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顺序由较低阶段或层次向较高阶段或层次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1)工业化过程。(2)重工业化过程。(3)加工化过程。(4)高加工化过程(5)技术密集化或高科技化过程。(6)信息化和知识化过程。由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直接关系到由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决定的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因此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一方面。科技进步会推动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又促进了分工深化,可以开拓新的产业部门,这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3、服务业全面发展。4、以农业为基础(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1、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2、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3、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综上所述,这三个关系是在综合考虑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来的,对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突破了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产业调整、科技进步全方位地规划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九五”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经济“亮点”地区不断生成。“八五”期间,东部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6%,明显快于中部地区12%、西部地区10%的相应水平。而进入“九五”期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长速率差距明显缩小并出现了持平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以大体相进的速度向协调化方向迈进。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区域。湖北、安徽、宁夏、河南、江西等省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西安、重庆、成都、昆明、乌鲁木齐等城市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核心:长江、黄河、新亚欧大陆桥、京九铁路和南昆铁路也逐渐确立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轴地位。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优化趋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在“九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例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二、三、一状态趋于稳固,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传统生产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协调、合作的层次亦不断提高,传统的资源供给地与加工地的关联模式将被打破,全方位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将在东西部之间展开。“九五”期间,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加大,使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1996年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4.7%,到1999年这个指标上升到38.8%。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相机继上马的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昆铁路、京九铁路、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长江和松花江防护堤、洞庭湖和鄱阳湖治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极大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增进东西部地区的有机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为中西部地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创造了条件。进入“九五”期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内地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陆地区利用外资和发展边贸的权限;把合肥、郑州、长沙、贵阳、西安、成都、昆明等7个中西部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西南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和东北图们江地区为代表的沿江地区,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西部地区获得了与东部地区相同的对外开放待遇,区域经济系统的活力随之增强。区域联合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九五”以来,东西部地区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开展了广泛合作,区域联系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以对口支持为主要方式。目前,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与甘肃省,上海市与云南省,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与青海省,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市与贵州省等建立了省际合作关系。这种对口扶贫有力地推动了东西经济技术合作,直接加快了中西部利用东部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进程。而市场机制则主要通过企业自主行为来实现。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21世纪,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旧模式,调整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的途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区域经济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互补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资源、市场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发展重点区域与不同区域内产业的发展重点结合起来,改变单纯注重发展重点区域的方式。第二,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促进对内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要加大中西部开放的力度,打破区域间市场的相互分割,逐步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提高区域经济分工的有效性。第三,加强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互惠性合作,扩大地区间经济相互辐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第四,区域经济发展要与开放、分工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密切结合。第五,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结合起来。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20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有的后富。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构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是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中西部地区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展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更大的决策。
本文标题:经济结构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