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二、IS–LM模型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分析总需求时的重要假设条件: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③价格水平不变;①潜在的国民收入,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是不变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时的另外两个假设:④利率水平不变;⑤投资水平不变。宏观角度分析:要达到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国民收入量和国民消费量必须相等。CYY=C2、消费与储蓄45º但事实并非如此。习惯上人们把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消费和储蓄的倾向:Propensity①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消费/收入=C/Y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C/Y=0.8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消费倾向的感性认识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边际消费倾向MPC=C/Y=(94-80)/(120-100)=0.7②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金额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就越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且小于1。③平均储蓄倾向APSaveragepropensitytosave储蓄/收入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其余20元用于储蓄,平均储蓄倾向APS=S/Y=0.2④边际储蓄倾向: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金额的变化。=S/Y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边际储蓄倾向MPS=S/Y=(26-20)/(120-100)=0.3(=1-0.7)储蓄倾向的感性认识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⑤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不消费即储蓄。APC+APS=1MPC+MPS=1边际储蓄倾向递增,钱越多,越考虑存银行。“征富济贫”:对富人递增征税,救济穷人,提高整个国民的消费水平。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边际消费倾向MPC=0.7边际储蓄倾向MPS=0.31=0.7+0.3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3、消费函数C=f(Y)=a+bY在E的左边,CY,超支;在E的右边,CY,储蓄。45Y=CEaCY自发消费a:基本消费支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是最低支出。边际消费倾向MPC:b引致消费bY:一定收入情况下,引起的消费支出。引致消费取决于()A.自发消费B.平均消费倾向C.收入D.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C=a+bY4、计划支出函数AE=C+I=a+bY+I=a+I+bY=(a+I)+bY=自发总支出+bY45度线AEAEY自发总支出:总支出中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的自发消费与投资内生与外生变量C=f(p、y)内生变量(因变量)指由理论体系内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C。消费量(C),是其它变量(如价格、收入)的函数。外生变量(即自变量)指由理论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如p、y。如消费量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同时也受到政府税收的影响。其中内生变量是A.消费量B.收入量C.税收量D.偏好在研究投资与利率和产量的关系时,外生变量是A.利率的变动B.产量的变动C.政府政策的变动5、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收入公式变为:y=c+I,c=a+by.联立求解得:y=(a+I)/(1-b)即:均衡的国民收入自发总需求增加100万元,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b=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越多。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11YAEb乘数理论(Multiplier):K乘数K:总需求增减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乘数最大的是:A.边际消费倾向为0.6B.边际消费倾向为0.4C.边际消费倾向为0.7511YAEb对乘数的感性认识1)均衡收入为y=(1000+I)/(1-0.8)I=600时,y=8000I=700时,y=85002)投资增加了100,则收入增加了500。3)解释:投资100购买要素时,形成要素的收入为10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要素收入100中,有80用于购买。80的购买形成新的收入,其中有80×0.8=64再次购买。如此,循环往复,总收入y=100+1000.8+1000.80.8+....=1001/(1-0.8)=500乘数的作用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乘数作用的双重性: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相关。三部门收入决定及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A.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B.与政府购买乘数相等C.与税收乘数相等D.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为0.6,一国的净税收减少30万元,则国民收入增加A.45万B.30万C.75万D.40万1)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由于政府预算是平衡的。g=T,所以3)变形得平衡预算乘数kb=1二、IS与LM曲线IS:用来解释财政政策I:investment:投资S:save:储蓄描述产品(物品)市场达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LM:用来解释货币政策L:liquidity:货币需求M:money:货币供给描述货币市场的均衡。iYISiLMY1、IS曲线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I=S。i与Y成反方向变动:i投资I、储蓄S总需求Y。iYIS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条件下,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IS曲线的移动与财政政策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IS1IS2,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Y增加。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IS1IS3,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Y减少。iYIS1IS2IS32、LM曲线LM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L=M货币市场上,i与Y成同向变动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减少。iYLML货币需求=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投机需求=交易需求L1+投机需求L2与Y成正比与i成反比i投机需求交易需求Y。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A.增加B.不变C.减少LM曲线的移动货币政策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LM1LM2,货币供给量增加;Y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LM1LM3,货币供给量减少,Y减少。iYLM1LM2LM33、IS–LM模型把IS曲线与LM曲线放在同一图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OiYISLMEi0Y04、IS-LM曲线变动的影响(1)IS曲线变动: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加,即实行扩张财政政策,总需求增加,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反是。OiYIS0LME0i0Y0IS1E1i1Y1IS2E2i2Y2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自发总需求: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自发消费与投资需求(2)LM曲线变动: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即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反是。OiYISLM0E0i0Y0LM1E2i1Y1LM2E2i2Y2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分析1、总需求曲线ADAggregatedemand形状: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价格水平国民收入PYAD1AD2AD3移动:增加开支:AD1→AD2。紧缩开支:AD1→AD3。价格水平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2、总供给曲线AS:AggregateSupply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整个社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相应更多。PYAS①②③可分为三段:①开始阶段,AS比较平坦,呈水平线,整个社会资源严重过剩,弹性很大。(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②第二阶段,AS向右上方倾斜,产出的增加要以物价上升为代价。(短期总供给曲线)③第三阶段,AS呈垂直线,整个社会资源达到极限,生产能力利用完毕,产出弹性为零。(长期总供给曲线)3、不同总供给曲线下的总需求变动(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平行PYASAD0AD1Y0Y1AD2Y2P0结论:整个社会资源严重过剩增加总需求是可取的。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较快,但价格水平不变。(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总需求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同时引起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PYASAD0AD1Y0Y1AD2Y2P0P1P2结论: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增加国民收入,要以价格水平的上升为代价。(3)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总需求增加或减少,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国民收入水平始终不变。PYASAD0AD1YfAD2P0P1P2结论:整个社会资源达到极限,生产能力利用完毕,通过增加总需求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4、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增加或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同向变动引起价格水平反向变动PYAS0ADY0Y1Y2P0P2P1AS1AS2结论:增加总供给不但可以增加国民收入,还可以降低价格水平。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比较抑制总需求P↓,Y↓不可取刺激总供给P↓,Y↑可取PYASAD0Y0AD1Y1P0P1PYAS0ADY0Y1P0P1AS1第十一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失业理论二、通货膨胀理论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失业理论1、失业: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2.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假设某国总3000万人,就业者为1500万人,失业者为500万人,则该国失业率为:A.17%B.34%C.25%2、失业的分类与原因(1)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紧缩性缺口: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其间的差额。紧缩性缺口导致周期性失业。对付需求不足的失业,应该采取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凯恩斯对需求不足的失业的解释: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C+I以MPC递减规律来说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投资需求不足。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总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是Y和MPC;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利润率与利率。(2)自然失业的类型A.摩擦性失业: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