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_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参考5篇】
1/22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_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参考5篇】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_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参考5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第一篇】学习,不分贵贱,勤奋不分聪愚,成败,不分天才,时间,证明成就。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安塞腰鼓》。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2/22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三、德育渗透点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本文是1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句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3、有关散文常识,教师简要介绍。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2、朗读课文、体会文意。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引导:这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论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素质教育目标:3/221、了解有关散文的—些知识。2、理解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3、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涵。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1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4/22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用“静”。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5/22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本课的课后练习二的答案。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后练习三的答案。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答案参见教参。四、总结、扩展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6/22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五、布置作业1、写1心得,二三百字即可。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3、预习下一课。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第二篇】一、《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7/22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8/22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二、《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9/22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10/22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一切美好事物,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11/22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四、《雁门太守行》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12/22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线上教学计划_七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82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