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汇集3篇
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汇集3篇【导读指引】由三一刀客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这篇“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汇集3篇”文档资料,供您参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1法轮殿东西墙上绘有《释迦源流图》,记载了佛祖释迦摩尼降生、学艺、出家、成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生平事迹。位于西经座与西墙之间的玻璃柜中,是雍和宫的僧人每年在10月1日前,用各种矿物质颜料(五彩金刚砂)做成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每年更换一次。更新时还要举行“火供”仪式。法轮殿前,东配殿内供奉有“五大金刚”,西配殿为“菩萨殿”,殿内供奉有“11尊白檀木佛像”。法轮殿东侧为班禅楼。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勒垫伊喜”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70大寿,乾隆皇帝特别修建此楼供班禅大师休息。西侧为戒台楼,是喇嘛们受戒和参禅的地方。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的一座殿宇,通高25米,中间主楼有三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东有永康阁,西有延绥阁。两阁飞廊与中间万福阁相连,三阁浑然一体,十分壮观。万福阁内供奉的佛像有一万尊之多,“万佛”与“万福”读音相近,乾隆皇帝赐名“万福阁”。万福阁内正中供奉的白檀弥勒菩萨巨像是雍和宫最为著名的佛像,地上18米,地下8米,通高达26米,尼泊尔工匠雕刻完成,乾隆年间立在这里,先有佛,后有阁。它是雍和宫三绝之一(其他两个为:法轮殿宗喀巴佛像背后的大型紫檀木雕刻的五八罗汉山和照佛楼内金丝紫檀木雕佛龛),1990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万福阁一层的东、西、北三面墙上挂着41幅七世__喇嘛敬献给乾隆皇帝的唐卡《如意宝树佛本生记》,极其珍贵。万福阁前东侧是照佛楼,这里在清朝乾隆时期,是乾隆皇帝为母专门修建的佛堂。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铜铸立像(旃檀佛),也叫照佛。供奉旃檀佛所有的佛龛是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珍品,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法轮殿宗喀巴佛像背后的大型紫檀木雕刻的五八罗汉山和万福阁白檀弥勒菩萨巨像)绥成殿是雍和宫最后一进殿堂,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有大白伞盖佛母像,两侧供有藏传佛教早期的大师和格鲁派几位著名活佛的塑像。雍和宫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开展佛事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恢复了不少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比如每年农历正月三十的“打鬼”(金刚驱魔神舞)仪式;每年腊月初八,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修成正果,而举行的吃“腊八粥”的习俗等。届时一共熬制6锅粥,第一锅供佛,其次依次献给皇帝、王公、大喇嘛、文武百官、宫内僧众、其余施舍。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2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门前”卧有一对铜师。现在的雍和门实际是雍和宫的天王殿。殿前院落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钟鼓楼北侧各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碑亭。亭内石碑上镌刻乾隆皇帝书写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由。殿前院落东西两侧,东西向,还有两座小门,东为东阿斯门,西为西阿斯门。雍和门前鼓楼边上有一口高米,直径米,重约8顿的“大铜锅”,由清宫造办处制造。历史上曾经每到腊八节时,就用它来熬制“腊八粥”。雍和宫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布袋和尚。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弥勒像的背后供奉的是护法天神,手持降魔金刚杵的韦驮像。韦驮面对的是大雄宝殿,也就是雍和宫大殿。在雍和门(天王殿)和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之间,还有古铜鼎、御碑亭和须弥山。古铜鼎是乾隆十二年(1747)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铜鼎通高米,下面衬以汉白玉石基座,上部有6个火焰门,门上铸有“二龙戏珠”,中部为圆形铜狮子座,座上铸有“三狮绣球”的图案。整座铜鼎图文精美,呈鳝鱼青色,艺术价值极高。御碑亭又称“四体碑”。在碑身上,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篆刻,共678个字的《喇嘛说》。这篇《喇嘛说》是乾隆皇帝82岁时,亲笔撰写的。《喇嘛说》主要讲述了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着重介绍了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在改革“灵童转世”传承方式上,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原由。在御碑亭后,大雄宝殿前,有一座青铜铸造的须弥山。由青铜山体和汉白玉底座两部分组成,山体高米,通高米。原为明万历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所供奉,后置至此处。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被誉为世界的中心。嘛呢杆,在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石雕卧狮背上竖立着“嘛呢杆“,杆顶上悬挂着嘛呢幡,幡上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嘛呢幡是藏传佛教中驱邪镇魔的幡旗。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3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临北二环路,西临成贤街(孔庙、国子监),地铁5号线有“雍和宫”这一站。清朝时,雍和宫是北京最为著名的皇家寺庙。如今,雍和宫不仅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而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是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在明朝时,雍和宫所在的这片地区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清康熙皇帝在位时,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当时胤禛的爵位这里曾叫“四爷府”、“贝勒府”,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后,这里改名叫“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雍亲王府作为“潜龙邸”不能再另赐他人,所以将“雍亲王府”改成佛教寺庙,叫雍和宫。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弘历钦命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寺院。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原因一、根据惯例,先帝原王府(又称潜龙邸)一般不再做他用,而是改为寺庙。二、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以及乾隆皇帝秘密皈依藏传佛教。三、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民族团结。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藏族,这两大民族中有着巨大的影响,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既可以是宗教的纽带,又可以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雍和宫,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整座建筑群原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在1900年时,被毁;西路在建国后,扩建雍和宫大街时,被毁。现如今只有中路建筑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参观。东路南部统称“连房”,是喇嘛学僧起居的地方,北部叫“东书院”,是自雍正皇帝开始,历代清朝皇帝去方泽坛(地坛)祭祀后,休息用膳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整个东书院的全部建筑被毁。如今,东路新建有三层仿古建筑的僧舍和雍和宫藏文书院。
本文标题: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汇集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29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