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第十三章收入-支出模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消费函数:c三部门收入决定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均衡产出公式:y=c+i条件:i=s条件:i+g=s+t储蓄函数:s影响因素乘数论两部门收入决定条件:i=s乘数论四部门收入决定主要内容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均衡产出均衡产出(EquilibriumOutput)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两部门:只有居民和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居民消费和储蓄;厂商生产和投资。投资自发(外生),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粘性)。第一节均衡产出凯恩斯定律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原因:大量闲置资源。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例:369元一双的LI-NING鞋,只要你想买,可以买无数双,而价格不变。第一节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减少,增加生产均衡,不再变动。非意愿存货IU=0,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公式:y=c+i=Ec,i:意愿/计划消费和投资;E:实际支出;y:收入。AE=总支出(需求)AggregateexpenditureIU=存货unintendedinventory均衡产出第一节均衡产出E=y投资=储蓄均衡时:E=yE=c+iy=c+sc+i=c+si=s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二者可以不相等,则不均衡)。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从事后的实际情况看,I=S,是必然的结果。第一节均衡产出注意区分!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ConsumptionTheory)消费: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c=消费,y=收入:c=c(y)满足dc/dy>0c=yAc=c(y)45°cy普通消费函数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线性消费函数线性消费函数:c=α+βy(1>β>0)α--常数,自发性消费:必须的基本消费支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β--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βy--引致消费:消费中受收入影响的部分。c=yC=α+βyyc45°α线性消费函数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APC=c/yAPC(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1,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上某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MPC=c/y(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当消费增量Δc与收入增量Δy趋于无穷小时,即:MPC=dc/dy•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1MPC0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消费函数为非线性,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APC也有递减趋势。•且:APCMPC•线性状态,APCMPC•随着收入增加,APC趋向于MPC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函数(SavingsFunction)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函数s-储蓄,y-收入s=s(y)(满足ds/dy>0)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即s=y-c•线性储蓄函数c=α+βy,代入s=y-cs=y-(α+βy)整理:s=-α+(1-β)y(1>β>0)普通储蓄函数s=s(y)y0ssyS=-α+(1-β)y0线性储蓄函数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veragepropensitytosave)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s/y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曲线上某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marginalpropensitytosave)MPS=Δs/Δy当Δs与Δy趋于无穷小时,MPS=ds/dy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即:储蓄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倾向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MPCAPC1.010.891.000.850.990.750.970.640.940.590.920.530.89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对收入来说,储蓄与消费为互补函数,y=c+s。两边同除Y有:y/y=c/y+s/y即:APC+APS=1推断:若APC递减,那么APS必递增。•同理,有Δy=Δc+Δs两边同除Δy,则:Δy/Δy=Δc/Δy+Δs/Δy•即:MPC+MPS=1推断:若MPC递减,那么MPS必递增。c,syAc=c(y)s=s(y)y。45°d0-d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社会消费函数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需要考虑诸多限制条件:国民收入分配。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国家税收政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形成消费。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利率:提高利率是否会增加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可能存在“货币幻觉”。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小,而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大。社会保障制度:制度越是完善,则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增强的是储蓄意愿。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由:y=c+i,c=α+βy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α+i)/(1-β)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第四节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例:c=1000+0.8y,i=600,则:y=(1000+600)/(1-0.8)=8000c=y-i=8000-600=7400s=y-c=8000-7400=600储蓄与投资相等c,c+iyc+i=yc+ic=1000+0.8y8000500045°16001000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第四节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储蓄函数:s=y–c=-α+(1-β)y根据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i=s联立:i=-α+(1-β)y得均衡国民收入:y=(α+i)/(1-β)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第四节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例:s=-1000+(1-0.8)y,自发计划投资i=600,则均衡收入为:y=(1000+600)/(1-0.8)=8000s=i=600,y=8000s=0,y=5000s,iyS=-1000+(1-0.8)y6000-100050008000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第四节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乘数论第四节乘数论乘数论对乘数的感性认识c=1000+0.8y均衡收入:y=(1000+i)/(1-0.8)i=600时,y=8000i=700时,y=8500投资增100,收入增500,投资引起收入增加5倍。c+i2c+i1c=1000+0.8y8500yc,c+i170080005000c=y45°16001000对乘数的感性认识第五节乘数论乘数论解释:投资100购买要素,形成要素收入y1=10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要素收入100中,有80用于购买消费品。80的购买形成新收入y2=80,其中80×0.8=64,再次购买形成新的收入y3=64。如此,循环往复,总收入y=100+1000.8+1000.80.8+....=1001/(1-0.8)=500假设不是投资,而是增加100元的初始消费(α),是否也是一样的效果?第五节乘数论乘数论支出增加收入增加第一轮甲100乙100第二轮乙80丙80第三轮丙64丁64………………支出总的增加=收入总的增加=新增GDP=新增国民收入c,c+iy50008000850045°c=yc+i2c+i1c=1000+0.8y100016001700∆i∆y投资乘数的形成第五节乘数论乘数论乘数理论(multiplier)均衡国民收入:y=(α+i)/(1-b)α=自发消费;i=固定自发计划投资;b=边际消费倾向(MPC)。第五节乘数论乘数论令(原始的或自发的)总需求AD=α+i则y=AD/(1-b)乘数K:总需求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第五节乘数论1/MPS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内容提要: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的构成?什么叫定量税,什么叫比例税?在定量税和比例税的条件下,分别求出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用图示表示并解释得到的结果。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假设消费函数为c=α+βyd,yd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T,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解:因为yd=y–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y=c+i+g=α+βyd+i+g=α+β(y–T)+i+g得到:y=(α+i+g–βT)/(1–β)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可知,有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E=(α+i+g–βT)+βy无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E=
本文标题:十三收入-支出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