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四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十四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一、购货与付款循环业务特点•购货付款循环与会计报表项目的关系业务循环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购货与付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购货与付款循环的特点–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卖方发票•付款凭单•转账凭证与付款凭证•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账•卖方月末对账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特点(续)–主要业务活动•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订购单•采购商品•验收商品•储存已验收的商品存货•编制付款凭单•确认与记录负债•付款•记录现金与银行存款支出应付凭单部门验收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财务部请购部门请购单订购单付款凭单验收单采购与付款循环涉及的部门及相关的凭证付款二、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购货业务内部控制要点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订购单验收商品储存已验收的商品存货编制付款凭单确认和记录负债购货与付款循环中主要业务活动、对应的凭证及账户、相关的认定、重要控制点的关系主要业务活动相关凭证、记录相关部门相关认定重要控制点请购商品和劳务请购单仓库、其他部门签字批准编制订购单订购单采购部门完整性订购单预先编号并由被授权的采购人员签名验收商品订购单、验收单验收部门存在、完整性验收单预先编号、一式多联储存已验收的商品存货验收单仓库部门存在保管与采购职责分离编制付款凭单付款凭单、验收单、订购单、供应商发票应付凭单部门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预先编号,并经过适当批准购货与付款循环中主要业务活动、对应的凭证及账户、相关的认定、重要控制点的关系(续)主要业务活动相关凭证、记录相关部门相关认定重要控制点确认与记录负债应付账款明细账、供应商发票、验收单、转账凭证、订购单会计部门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记录现金收支人员不得经手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支付负债付款凭单应付凭单部门、财务部门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支票预先编号,相关凭证要注销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付款凭证会计部门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帐帐核对,账证核对,独立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授权批准制度–账簿记录制度–职责分工制度–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三、应付账款的审计•应付账款的审计目的和重点–审计目的•真实性•完整性•余额的正确性•披露的恰当性–审计重点-查找未入账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获取或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1)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应付账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3)分析出现借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作重分类调整;(4)结合预付账款等往来项目的明细余额,调查有无同时挂账的项目、异常余额或与购货无关的其他款项。–实施分析程序(1)将期末应付账款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2)分析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出解释,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3)计算应付账款与存货的比率,应付账款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年度相关比率对比分析(4)分析存货和营业成本等项目的增减变动,判断应付账款增减变动的合理性。•函证应付账款–函证应付账款的必要性•一般不需要函证–函证不能保证查出漏计的应付账款–通过购货发票等外部凭证验证应付账款余额•需实施函证程序的情形–控制风险高–余额大–财务状况恶化•函证应付账款(续)–函证对象的选择•余额大的债权人•期末余额小甚至为零但属重要供货人(往来频繁)–函证方式和时间•肯定式函证(写明金额)•期后函证•函证应付账款(续)–对函证过程的控制•函证对象的确定•询证函的发出与回收–未回函的处理•重新发函•实施替代程序-检查期后事项•函证应付账款(续)–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函证的比较区别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必要性有效且必需的程序一般不需要函证对象余额大余额大、余额小甚至为零函证方式肯定式和否定式肯定式(写明金额)函证时间接近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日后•查找未入账应付账款–应付账款审计重点是判断其完整性–查找未入账应付账款的方法•结合存货的监盘,检查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到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认其入账时间•询问有关人员,查阅资本预算、工程通知单、基建合同、接受服务合约等,确认应付款记录的正确性。•检查应付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检查预付帐款的账务处理•查明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检查带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结合债务重组的业务检查应付账款•关注应付关联方账款•检查非记账本位币的应付账款的折算汇率•验明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披露的恰当性四、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目的和重点–审计范围•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与上述业务相关的账户•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目的和重点(续)–审计目的–审计重点-增减变动•1.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存在认定)•2.所有应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否均已记录;(完整性认定)•3.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所有或控制;(权利和义务认定)•4.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是否恰当;折旧费用的分摊是否合理、一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完整,方法是否恰当;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认定)•5.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检查固定资产分类的正确性•期初余额的认定–连续审计–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初次审计•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分析程序•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前期比较•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与上期比较•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与上期比较•计算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固定资产的增减•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加•审计本期固定资产增加的重要性--固定资产的增加对财务报表产生长期影响•固定资产增加审计的重点--根据固定资产增加的途径审计其成本的构成–外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转入的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因抵债取得的固定资产–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固定资产的减少•审计本期固定资产减少的重要性--固定资产的减少对财务报表产生长期影响•固定资产减少审计的重点--查明固定资产的减少的授权与账务处理–检查固定资产减少的授权审批文件–检查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及账务处理的合规性–抽查固定资产账面转销的正确性–检查漏计固定资产的减少业务•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外购固定资产•房地产类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汽车类固定资产•受留置权限制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对购入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固定资产的重点--本期和以前增加的固定资产•观察的轨迹–以固定资产明细账为起点–以实地观察为起点•观察的范围–内部控制–固定资产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判断–初次审计的考虑•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固定资产估计使用年限和残值的合理性–检查固定资产的租赁•经营性租赁固定资产的审计•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审计–检查固定资产的保险–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检查因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调整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情况–检查固定资产的关联方的购销交易–检查固定资产的披露•一般企业•上市公司特殊要求•累计折旧的实质性程序–检查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方法的合规性及一贯性–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进行分析程序•复核计提折旧总体的合理性•计算本期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计算累计折旧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复核本期折旧费用计提的合理性–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方法–检查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及会计处理•累计折旧的实质性程序(续)–检查本期所提折旧的费用化程度–检查不提和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情况–检查评估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情况及会计处理–检查累计折旧的披露五、其他项目审计•预付账款审计–检查预付账款审计的目的•真实性•所有权•完整性•金额正确性•披露恰当性•预付账款审计(续)–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并实施函证•检查预付账款的分类•关注关联方交易•检查预付账款的披露•预付账款审计(续)–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获取或编制预付账款明细表•分析程序–本期余额与上期余额比较–分析预付账款的账龄–计算预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比较预付账款余额增减与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幅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审计目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恰当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充分性•减值准备增减变动记录的完整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减值准备披露的充分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续)–实质性程序•获取或编制减值准备明细表•检查减值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计提方法–计提依据–计提金额–会计处理•分析程序•检查减值准备披露的恰当性•工程物资审计的主要实质性程序–实地盘点工程物资–抽查工程物资的采购合同等原始凭证–检查“预付大型设备款”明细账–检查工程完工后剩余物资的处理•在建工程审计的主要实质性程序–检查本期在建工程的增加数–检查本期在建工程的减少数–观察在建工程现场–查询在建工程的保险–检查已完工程的竣工情况–检查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检查在建工程的抵押担保情况–检查在建工程合同•固定资产清理审计的主要实质性程序–检查固定资产清理的原因–检查固定资产清理的发生和转销的批准程序–检查固定资产清理的账务处理•应付票据审计的实质性程序–索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函证应付票据–分析程序–检查应付票据的备查簿–复核带息应收票据利息的计算–检查逾期未兑付应付票据的原因–关注关联方应付票据–检查披露的恰当性•1.注册会计师甲和乙在审计D公司年度会计报表时,注意到与购货和付款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他们认为D公司管理当局在资产负债表日故意推迟记录发生的应付账款,于是决定实施审计程序进一步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请问注册会计师甲和乙应如何查找未入账的应付帐款?•答:注册会计师甲和乙查找未入账款的应付账款审计程序如下:(1)检查D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处理的不相符购货发票及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2)检查D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3)检查D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2.注册会计师张雷在审计A企业2009年度会计报表时,为防止A企业低估负债,实施了一些特殊程序以查证企业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应付账款。审计发现12月31日购入的F货物100万元,并且包括在当年12月31日的实物盘点范围内,而购货发票于2010年1月2日才收到,记入了2010年1月份的账内,2009年12月无进货和对应的负债记录。请问:•(1)注册会计师审计负债类项目与审计资产类项目,其关注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张雷所设计的特殊程序应该包括哪些?•(3)如何处理所发现的问题?答:(1)注册会计师审计负债类项目和审计资产类项目不同,其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①资产类项目的审计侧重于防止企业高估资产来调节利润,而负债类项目的审计则侧重于防止低估负债,低估负债经常伴随着成本费用,达到高估利润的目的。•②资产类项目由于大多数具有其实物形态,可以使用观察和盘点等审计方法;负债类项目由于与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形成有关,但没有具体的形态,不能使用观察和盘点等审计方法。•③资产类项目在高估时往往需要虚构或篡改凭证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