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类平台课)
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兼论效率与公平前言最近的几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几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60周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是洋务运动(1869年)140周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年份尽管我国仍面临种种挑战,然而,没有人怀疑一个经济大国正一点一点显示出它的面目,不动声色却蓄满力量。大买办郑观应说,“非富无以保邦,非强无以保富,相需为用乃能相济有成。”国家如何实现富强,我国在1978年之前用的是激进革命的办法,之后的三十多年则用的是改革开放的办法。今天,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2月,中国和日本官方统计部门先后公布了两国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中国为397983亿元人民币(约为5.88万亿美元),日本约为5.47万亿美元,两国相差4000多亿美元】,全球最大债权国,已不可谓不强大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国家强大之后,如何实现民众的同步富足?“国强民富”是一个常常被顺口联在一起的成语,而事实上,国强未必民富,而民富也未必要国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话,而事实上,大河有水小河也未必满,似乎这两句话颠倒过来说更恰当一些,不过侧重点会发生变化。未来三十年,中国变革的主题应当是,如何从国强进而到民富,如何让全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福祉。这就涉及到了在“蛋糕”做大了的前提下,如何去分“蛋糕”的问题,即分配问题。第一部分: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知识(一)宏观考察:国民收入分配1、宏观分配的对象: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2、生产领域中的初次分配经过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可以把国民收入分为国家收入(企业以利润和税金形式上缴)、企业收入(利润)和个人收入(主要是劳动报酬)三部分。3、全社会范围内的再分配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非生产性劳务收支和价格变动四个渠道来实现。4、第三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二)微观考察:个人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指的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1956—1978年12月之前单一的按劳分配,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在分配中强调革命精神和思想教育的作用)第二阶段:1978年12月—1992年9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调动人们积极性;按劳分配是主要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先富”带动“后富”的大政策;强调物质利益和精神作用并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三阶段:1992年10月—今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七大提出“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第二部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一)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公平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机会公平或过程公平,是指在经济制度中人们获得机遇的公平,是为取得最终地位而必须经历的过程给予所有人同样的机会。二是收入公平或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收入的平等分配,即向所有人提供等量的报酬。效率的含义在经济活动领域,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反映的是人们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有效程度。所谓“有效率”,是指的在既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或既定产出的情况下投入最小。(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加强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既可以提高这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又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必须忍受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为了增进公平,有时又必须牺牲更多的效率。从静态的角度看,大体有三种观点1、效率优先论这种观点是自由经济主义各流派的共同主张。代表人物有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哈耶克和货币主义学派的领袖弗里德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得曼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认为效率是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没有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也就没有效率。二是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来自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按照个人的努力程度分配报酬是最公平的。2、公平优先论其代表人物有庇古、罗尔斯等人。庇古庇古认为,应该通过国家的一定干预,采取由政府向富人征税,再补贴穷人的政策措施,使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并认为有公平就有效率。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思想实验证明了收入分配平均化的公共政策是正确的,通过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社会增进了最不幸人的福利。那么即使这种政策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也是正义的。公平优先论强调:收入分配问题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直接涉及到人们之间物质利益的分割和利益冲突。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机会和权力的不公平,而不公平会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下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3、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奥肯,还有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阿瑟·奥肯的漏桶原理他们认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不应该是公平优先,也不应该是效率优先,而是需要二者兼顾。他们认为,即使公平和效率发生冲突,也不应该达成妥协。不过,如果某些平等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或者某些效率要以牺牲平等为代价,要求其中的任何一种牺牲要以得到另一种的更多补偿为前提。(三)中国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策演变1、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中国在对待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曾出现过严重的认识偏差,简单地把公平理解为平均主义,其结果是造成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3、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4、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6、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部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在以前的发展中深藏的矛盾正逐渐凸现出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一)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表现城镇居民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地区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1)洛伦茨曲线是国际上用来测定收入分配状况的工具,因德国统计学家洛伦茨而得名。IYPOaABbOI表示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对角线OY是绝对平均线a,折线OPY是绝对不平均线,用c表示。实际分配线b越接近a,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c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指标——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指标——基尼系数(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或洛伦茨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A/(A+B)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指标——不良指数五等分或十等分指标(1)把所有人口或家庭按收入高低从低到高排队,均分五等,每等分人口或户数各为20%。(2)把各个20%家庭或人口分别加总,得到各等分纯收入总额。分别除以全部纯收入总额,即为各等分所战船收入总额。(3)将20%最高收入家庭或人口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家庭或人口的收入份额,得到高低收入倍数K。K即为衡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1、农村居民内部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扩大到0.3415,1996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的水平,随后开始逐步上升,1999年为0.3361;2000年扩大到0.3536;2003年扩大到0.3680,2004年扩大到0.3692,2010年扩大到0.3897,比1995年的历史高峰扩大3个多百分点。从低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的差距比较来看,也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按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五等分分组(每组占总户数的20%),从高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差距看,2000年高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比为6.47:1,2001年为6.8:1,2002年扩大到6.9: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7.3:1,2004年为6.88:1,差距比扩大的趋势虽得到了扭转,但收入的绝对差距却比2003年扩大了443元。以上数据来自:孔泾源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2页、33页。2、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年扩大,1994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扩大到0.30,1996年回落到0.28,随后开始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1994年的峰值,为0.30,2000年扩大到0.32,2003年扩大到0.33,2004年扩大到0.334,比1994年的历史高峰扩大3个百分点。2010年已接近0.5从低收入居民和高收入居民的差距来看,也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十等分分组(每组占总人数的10%),从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看,1995年高低收入组的比为4:1,2002年扩大到7.9:1,2003年扩大到8.4:1,2004年扩大到8.9:1,2010年扩大到10.7:1。———以上数据来自:孔泾源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2005),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波动扩张态势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比为2.86:1,1997年回落到2.47:1,后出现扩大之势。到2001年扩大到2.9:1,2002年扩大到3.1:1,2003年扩大到3.23:1,2007年扩大到3.33:1,2008年扩大到3.36:1。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教育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同时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更大,据有人估算,要达到6:1。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张,使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状况,1978年前为0.20~0.24之间,1995年扩大到0.389,2000年扩大到0.417。如果任由这种差距持续扩张,据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差距的综合指数将上升到0.474,问题将十分严重。4、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和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4年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13倍,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高收入行
本文标题: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类平台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