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1.投资与经济增长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的论述和凯恩斯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一论断。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产后才增加供给。1.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1)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作用(乘数原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量数倍的增加,或导致数倍于投资量的GDP。这个理论可用下面的公式概括:△GDP=△I·K(1)K=1/(1-△C/△Y)=1/(1-消费增量/收入增量)=1/边际储蓄倾向(2)式中△I为新增投资,K为投资乘数。投资需求是三大需求的一部分、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有影响,投资先刺激需求投资完成后增加供给2)投资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加速原理(收入或消费引的投资增加程度的系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3)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推动78-89年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52%、23%、25%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社会总投资非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生产性非生产性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三个特点。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1)目标不同政府投资追求(社会效益、宏观、长期)不求盈利(2)资金来源不同(3)投向不同社会效益好、外部效应较大的(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政府投资比重的因素:1。经济体制2。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对投资宏观调控方式:直接(总量、结构)间接(税收、财政补贴、折旧)(三)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所构成的比例。如,使用手工织布机织布,每个织布工人只能使用一台织布机,而使用自动织布机织布,一个织布工人同时能照管很多台织布机,并使用更多的棉纱等原料。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政府应当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1,属性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粹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气等广义:还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2。政府涉足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1)基础设施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公共物品2)基础设施的特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决定了它们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3)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中受基础设施的“瓶颈”困扰(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1.社会先行资本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务,如供电、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2.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从价值构成上分析,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产出模型图OKL2KL1KG2KG3D产出线CBQ3Q1AQ2KL3I1I2I3KG1欧美发达国家:Q1→C→Q2→D→Q3日本、韩国:Q1→A→Q2→B→Q3图5-1产出模型图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一般产业投资#1。为达到一定的产出量基础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要保持一定比例,且按一定比例递增,否则KG2——KL1C点产出仍为Q1或者KL2——KG1A点产出仍为Q12。有两种增长路径:欧美发达国家:Q1→C→Q2→D→Q3(一般产业先发展)日本、韩国:Q1→A→Q2→B→Q3(基础设施先发展)(二)基础设施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或收费使用。(三峡工程)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贷款修路)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高速公路)4。政府投资,法人经营。(港口、机场)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政府招商-财团投资-经营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产权归政府。第三节财政“三农”投入一。定义和意义:1。三农2。意义: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2)关系收入差距、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农村社会事业二。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一)一般理由“三农”投入(含经常性、投资性)投入外部效应的强农业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水库、灌溉工程,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涉及面广农业科研项目收益外溢、成本自己负担、风险大(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1。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1)农业部门和农户的积累不能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2)如果没有财政支持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也不能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业、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障碍2)城乡收入差距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要求加大财政投入三。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和措施P109(一)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少取)(2)实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3、4、5多予)(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放活)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必要性1)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仅靠政府投资往往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基础部门在中国是短缺部门,中国市场机制调节功能不健全,市场本身不能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三)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公共产品---为基础产业部门融资3)计划性和市场性相结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不能完全脱离市场4)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3)财政投融资的形式1)政府财政预算内筹集税款专用(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税)2)建立政策性银行通过政策性银行(开发、农业开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3)土地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批租、使用权转让取得土地收益,用于城市拆迁、道路建设4)地方政府借款(国内外借款、发行债券)5)地方政府通过下属公司的股权和债权融资6)使用者付费7)出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的方式BOT(Buildoperateand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BOOTBuildOwnoperateandTransfer)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OO(BuildOwnandoperate建设拥有经营BLT(BuildLeaseandTransfer建设租赁移交TOT(Transferoperateand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ABS(AssetBackedsel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融资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这种译法直截了当,但不能反映BOT的实质。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所以,BOT一词意译为“基础设施特许权”更为合适。BOOT,建设一一拥有一一经营一一转让,是私人合伙或某国际财团融资建设基础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拥有所有权并进行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BOO即建设一一拥有一一经营,承包商根据政府赋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产业项目,但是并不将此项基础产业项目移交给公共部门。BLT(Build-Lease-Transfer),即建设一租赁一移交。其具体是指政府出让项目建设权,在项目运营期内政府成为项目的租赁人,私营部门成为项目的承租人,租赁期满结束后,所有资产再移交给政府公共部门的一种融资方式。(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资金投向)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投向国家大中型项目、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政府性:财政拨款、财政借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市场性:发行金融债券、三、国外政策性银行的借鉴特点: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奉行不亏损原则,保持合理盈利水平运用多元化金融手段,立足政策性服务领域问题:法规建设滞后、功能定位不明确完善思路: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提高效率。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协调机制。
本文标题:5政府投资性支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6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