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的分析
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分析本课件中描述的概念和实务:不是评估师唯一使用或考虑的评估概念;不是唯一的、单独的方法;不是对所有的评估项目均合适。部分分析是《BV202》内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些做法在某一特定时刻适用于某公司的特定评估方法,可能在其他时或对其他公司并不适用。。像“大夫”手中的“患者”一样,评估师手中的每一个评估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绝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评估项目,完全“跟风”式的减少审核问题、降低执业风险,是不可能的,充其量是借鉴!——提高执业水平、减少或避免执业风险的根本,在于理论、原理的理解与正确运用。本课件内容,力图体现这一思想………P1收益法评估中的五个重要概念P2收益法的选择问题P3收益预测主体及责任问题P4预测假设及其合理性问题P5行业分析及其与预测的相关性问题P6收益期/预测期的确定P7财务报表的调整P8追加资本的确定P9有息负债的扣除P10收益法评估结果的分析P1:收益法评估中的五个概念一.收益法的作用二.企业价值评估对象三.收益指标四.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两个现金流模型五.收益口径与折现率的口径一致性一、收益法的作用企业价值评估传统的模式及收益法的功能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上一直以来惯有的模式,即:以成本加和法为主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采用收益法对成本加和法评估结果的辅助验证。从2006年起,这种模式没彻底打破。代之于三种方法的同时进行应当清楚: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以及由以上三种基本评估方法衍生出来的其他评估方法共同构成了资产评估的方法体系。验证定价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将“收益法”的功能定位于“验证”2005年《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将“收益法”的功能定位于“定价”第115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过程中,投资机制、价格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市场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较大变化,总体上说,企业未来收益额及其与资产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尚不能确定。因此,近期内,对整体企业进行评估时,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即整体企业的成本加和法)确定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的评估值,同时采用收益现值法分析、验证重置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无形资产,并为收益现值法的运用积累数据、摸索经验。2006年:国资委274号文第二十三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财政部91号文件:整体资产评估收益现值法评估验证说明2008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两种方法:国务院国资委274好文/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收益法验证: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基本规定(试行)二、企业价值评估对象的认识与描述(一)“整体企业资产评估”传统理解——在我国,明确涉及整体企业资产评估的相关规范文件目前主要是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109条:对“整体企业资产评估”给出了定义,即“整体企业资产评估是指对独立企业法人单位和其他具有独立经营获利能力的经济实体全部资产和负债所进行的资产评估。整体评估的范围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第110条:指出“整体企业的评估范围一般为该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第113条:介绍整体企业评估的重置成本法时,指出“整体企业的重置成本法是指分别求出企业各项资产的评估值并累加求和,再扣减负债评估值,得出整体企业资产评估值的一种方法,整体企业评估的重置成本法也被称为成本加和法”。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理解,通过资产扣减负债来得到整体企业资产评估值,这一评估值应该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概念。然而,上述定义和相关说明中并没有进一步对企业整体价值和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进行区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确切的评估对象依然是含糊不清的。(二)与国际趋同化的认识与描述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企业评估是一种整体性评估,含三种对象即: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股东部分权益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收益法验证,实际上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评估)。(三)评估、评估对象的基本描述《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对全部资产和负债所进行的资产评估。整体评估的范围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四)整体资产评估对象图解股东全部权益价值=(A+B+F)-(C+D)=E,流动资产价值(A)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中的非付息债务价值(C)A-C付息债务价值(D)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B)股东全部权益价值(E)其他资产价值(F)企业整体价值=(A+B+F)-C=(A-C)+B+F=D+E,即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付息债务的价值之和。收益法评估中,收益额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收益法所产生结论的科学性。收益额的概念是广义的,有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分。(一)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1、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收益是指他在保持期末与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包括了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经济收益是指一个企业要真正盈利,其利润不仅要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要弥补其资本成本。一个企业的经济收益的定义是“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等量资产的情况下,可以给股东分出的最大金额”。经济收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净投资的现值经济收益比会计收益更接近真实收益,更能反映客观实际;经济收益与经济学概念一致,容易被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理解。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都是困难问题,不容易很准确,因此,在实务中,经济收益的计量是不精确的,并且是不易验证的。收益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最早提出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此后,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收益的概念。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第一次提出了真实收益的概念,指出收益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即经济财富的增加。1946年,约翰·希克斯在其《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明确指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种表述引入了资本保全的概念,即期末资本维持在期初水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收益。收益是期末与期初资本效用比较的差额,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完整、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希克斯对收益的结论概括了经济学家的经济收益观。2、会计收益会计收益是指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它是指企业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收益以“三位一体”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原理,运用专门方法,核算企业在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它具有六个特征:(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不确认资产、负债市价的变化或预期的价值变化;(2)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早期的会计收益基于收付实现制,现代的会计收益基于权责发生制;(3)以历史成本为基础;(4)遵循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5)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具体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收益确认的时点不同。经济收益要求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确认,而不要求等到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时确认。会计收益则只有当价值变化在某项交易中确实发生时才加以确认。因此会计收益将收益确认时点推迟到有更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收益已经实现之时,结果导致会计收益只确认和计量已实现的收益。2、收益确定的方法不同。经济收益把所有资产看作是未来可望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期初、期末净资产差异代表了收益,因此,收益确定的主要问题在于会计期初与期末预计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化价值的对比,体现的是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观”。会计收益则强调已实现收入与相关的历史成本相配比,其差额代表收益,体现的是以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的“收入-费用观”。3、资本保持的概念不同。经济收益依据的是实物资本保持概念,收益的前提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一样的状况。而会计收益依据的是财务资本保持概念,收益是现行收入扣除所费历史成本的财务资本所得。4、计量的可靠程度不同。经济收益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对现在尚未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交易的估计,因此是主观的、易变的。而会计收益是面向过去的,建立在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交易基础之上,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确保了其客观性和可检验性的特点。会计收益曾构成一个像20世纪初牛顿定律一样完善无缺,封闭的、自我证明的体系。但很快受到冲击,首先面临的是通货膨胀的冲击。尽管各国可以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但通货膨胀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财务会计上,会计界必须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无形资产的增加等等,也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会计收益。同时,受制于现行会计原则的会计计量是“观念收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真实收益”。经济收益力图计量实际收益而非名义收益,是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二)净利润和现金流区别净利润现金流量定义差异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财务成果是企业现金的实际进出。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分期确认,依据于费用同收入的配比和因果关系而形成的数量逻辑关系:在企业的整个存续期间内,其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在数额上是相同的,但在某一会计期间,金额上则会有差别。1净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在付款时是一种现金流出,但以后以折旧形式在其估计的使用年限内作为利润的冲销。因此,在任何一个会计时期,如果资本支出超过折旧,超过数额就是现金流量低于净利润的数额;反之则相反。2存货的周转。存货的增加,在购入付款时是一种现金流出,只有以后在售出而取得净利润时才能冲销。因此,在一个会计时期,如果库存增加,现金流量就低于净利润,其所低的金额就是这一增加额;当然,如果库存或在制品减少,则正好相反应收、应付款的存在。应收账款反映的赊销收入和应付账款相对应的赊购支出在开出发票阶段就以利润计算,只有在以后用现金结算时才是现金流量的增减。因此,如果在一个会计时期应收款增加,现金流量就会低于净利润,而如果应付款增加,现金流量就高于净利润;反之,情况就相反。其他额外资金的流动。有额外资金进入企业,或企业偿还借款,这些都是现金流量,但只对资产负债表有某些影响,对净利润并无影响。联系主要体现在:1、净利润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评估实务中以“利润”为起点的现金流模型的理论基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进行的。其中净损益调整法是现金预算编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预计损益表中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利润作为现金编制的出发点,通过逐笔调整处理各项影响损益和现金余额的会计事项,把本期净利润调整为净现金流量的方法。2、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异,可揭示净利润品质的好坏。所谓利润品质,是指对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表明企业的净利润品质越好;即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上、时间分布)越小,说明净利润的收现能力越强。利润品质越好,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越强。(三)EBITDA/EBIT/权益现金流EBITDA:是EarningsBefore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的缩写,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EBITDA的使用,最先由玩杠杆收购的那些投资银行家们推广。他们认为:EBITDA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实际表现的那些经营费用,因此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
本文标题: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8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