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第一节宏观经济均衡第二节消费第三节国民收入决定第四节乘数理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均衡一、两类宏观经济变量二、总需求决定总供给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实现一、两类宏观经济变量理论概念:总供给与总需求统计概念:总收入、总产出与总支出总产出和总收入是总供给的度量指标,总支出是总需求的度量指标。总产出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段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和劳务,这将构成经济中的总供给,总产出是用来度量总供给这个理论概念的统计指标,两者是同一的。总产出是由各种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出的价值将支付给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形成他们的收入。总收入必然与总产出相等,总收入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度量总供给的统计指标。总需求是经济中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之和,有效需求指既有需求的愿望,也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人们的需求体现为进行各种支出,总支出是度量总需求的统计指标。二、总需求决定总供给宏观经济均衡是指经济中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者说总产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这些变量相等才能实现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对某种商品来说,如果其供给与需求相等,则供求关系就达到了均衡,此时该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这是一种微观经济均衡,宏观经济均衡与此类似。凯恩斯否认“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认为总需求才是决定性的变量,总需求决定总供给,从而决定国民收入水平。古典学派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总供给是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变量,价格水平能够灵活调整,使得总需求达到与总供给相等的水平。两类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哪些变量在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凯恩斯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经济情况的。仔细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就会发现总需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变量。总需求决定总供给,从而决定经济活动水平,这一规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分析许多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实现如果实际的产出多于支出,我们将其视为非意愿存货增加;如果实际的产出少于支出,则视为非意愿存货减少;只有实际的产出等于支出,存货投资才不变。由于我们给各个经济变量下了相应的定义,因此从事后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中的总产出一定是等于总支出的;但是实际发生的产出和支出可能是不相等的。总支出和总产出之间不是单纯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取得收入是进行支出的前提条件,只有经济能够生产可供消费、投资或出口的商品才能够谈总需求的满足,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决定了总支出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我们可以用45°线图来表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图中45°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经济中的均衡点必然都在这条线上,线外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处于非均衡的状态。YAE45°Y=AE第二节消费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消费函数反映的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是指家庭部门购买产品和劳务的行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收入水平、价格变化、习惯爱好等等。一般消费函数C=C(Y)平均消费倾向APC:即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C/Y。用一条直线把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接起来,这条直线的斜率就表示该点的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即收入每增加1元所带来的消费增加。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点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收入C=C(Y)MPC1APC1MPC2APC2消费函数及消费曲线线性消费函数应该具备如下的形式:C=a+bY消费函数可以分为a和bY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收入无关,表示家庭部门的自发消费,是家庭部门为了生计必须进行的基本消费;第二部分与收入正相关,收入越多,相应的消费水平就越高。下图反映的是1989-2002年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这段期间我国的消费函数为:C=5.15+0.47Y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人均消费(元/人)二、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的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家庭部门来说,收入除了消费,就是用来储蓄,储蓄与收入也是正相关关系。储蓄函数一般形式S=Y—C=Y—C(Y)=S(Y)平均储蓄倾向APS:表示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S/Y。用一条直线把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接起来,这条直线的斜率就表示该点的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MPS:即收入每增加1元所带来的储蓄增加dS/dY,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点的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函数及储蓄曲线S=S(Y)APS1APS2MPS1MPS2储蓄收入线性储蓄函数具有如下的形式:S=-a+(1-b)Y消费函数曲线的截距是一个负数,储蓄函数曲线的斜率是一个正数,表示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人们进行储蓄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存放在银行、购买股票和债券等,这会带来利息、红利等形式的收益。收益率提高会促使人们多进行储蓄。储蓄是指把收入或购买力暂时储存起来,推而广之,还可以得到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是指企业把利润的一部分留存,作为以后的生产投入;政府储蓄是指政府收入多于政府支出的富余部分,可以用于后来的支出。平均储蓄倾向APS:表示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S/Y。用一条直线把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接起来,这条直线的斜率就表示该点的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MPS:即收入每增加1元所带来的储蓄增加dS/dY,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点的边际储蓄倾向。容易推出:APC与APS之和恒等于1,MPC与MPS之和也恒等于1:APC+APS=1MPC+MPS=1三、消费理论消费理论研究的是除了收入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消费造成影响。有代表性的消费理论包括弗郎科•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詹姆斯•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1)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认为人们不希望一生中消费水平出现大幅的变化,把一生中所有的资源平均地分配在各个时期。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W+NY)/L=(1/L)W+(N/L)Y消费C不仅取决于收入Y,还取决于财富水平W,边际消费倾向为N/L。该理论把人的生命划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一般说来,青年时期收入比较低,依靠举债维持消费水平;中年时期收入比较高,一部分用来当期消费,另外还要偿还债务,并为老年进行储蓄;老年时期的收入又比较低,需要动用储蓄来进行消费。(2)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收入是人们一生中所有收入的平均值,包括现有财富与所有可以预期取得的收入;与此对应的是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人们预期不可持续的收入,两者之和构成人们的当期收入。该理论认为消费水平与当期收入无关,而只与持久收入相关,消费在各个时期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消费应该是非常稳定的,由此又称为持久消费,持久消费只与持久收入有关,两者之间是恒定的正比例关系:Cp=b•Yp根据该理论,消费比收入更加稳定,暂时性的收入将被分配到各个时期,而消费将保持在稳定的水平。收入的任何暂时性变化,比如减税带来收入增加或者增税带来收入减少,都不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3)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还包括与自己以前的收入相比较。如果某人当期的收入高于以前,则其当期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如果其当期收入低于以前,他会提高消费倾向,在当期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不仅与自己收入有关,而且与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有关。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其收入与周围人收入的相对水平。20世纪90年代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下滑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相对极低的收入水平下,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下滑。构成了现代消费理论的一个谜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得每个城镇居民都必须自己承担“大额刚性支出”,农村居民压低当前消费水平进行“自我保障”;收入分配长期向国家倾斜,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较少;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大额刚性支出”的额度。第三节国民收入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代入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可以表示为:AE=C+I=a+bY+I=(a+I)+bY两部门经济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总支出包括家庭部门消费以及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投资。在45°线图中,总支出函数表现为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截距为a+I、斜率为b。总支出曲线与45°线的交点就是经济中的均衡点,对应的总收入Y*为经济中的均衡收入。AE=C+IAE45°Y=AEa+IY*Y在均衡时,必然有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即Y=AE,代入可得:Y=(a+I)+bY解这个方程,也可以得到均衡收入:bIa1Y*=储蓄等于投资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Y=C+I=C+S即I=S上式表明只有储蓄等于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则总产出大于总支出,经济处于需求不旺的状态,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则总产出小于总支出,经济出现需求过热的现象,非意愿存货投资减少。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政府部门的税收会影响家庭部门的收入;政府部门的支出直接构成总支出的一部分。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可以表示为:AE=b(1-t)Y+(a+I+G-bT0+bTR)政府应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其主要的调控手段是财政政策,即通过调整自身的收入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水平。与两部门经济的总支出曲线AE相比较,三部门经济的总支出曲线AE‘的斜率减小了,而截距则增大了。如图,AE'与45°线的交点为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点,对应的收入Y**为均衡收入。45°AE'AEAEY**Y*Y根据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即Y=AE,可以得到:Y=a-bT0+bTR+b(1-t)Y+I+G解这个方程,也可以得到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为:Y*=tbGITRTba110储蓄等于投资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Y=C+S+T=C+I+G即I=S+(T-G)上式中S表示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两者之和为经济中总的储蓄。这个等式表明只有经济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总体经济才能实现均衡。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在四部门经济中,总支出增加了净出口这一项。净出口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差值,表示外国对本国的产品和劳务的净需求。四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可以表示为:AE=C+I+G+NX=[b(1-t)-m]Y+(a-bT0+bTR+I+G+X-M0)根据Y=AE,可以得到:Y=[b(1-t)-m]Y+(a-bT0+bTR+I+G+X-M0)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为:Y*=mtbMTTRbXGIa1100储蓄等于投资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Y=C+S+T+NX=C+I+G即I=S+(T-G)+(M-X)上式中S表示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M-X表示进口多于出口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外国在本国的储蓄,三项之和为经济中总的储蓄。这个等式表明只有投资等于储蓄,总体经济才能实现均衡。第四节乘数理论一、乘数效应二、乘数原理三、乘数效应的大小四、几个主要的乘数一、乘数效应总支出决定总产出,总支出增加必然会带来总产出的增加。总产出的增加是总支出增加的某个倍数,这个倍数就被称为乘数,总支出增加对总产出增加的这种放大效应被称为乘数效应。总支出中每一项增加都能带来总产出更高水平的增加,即都能带来乘数效应。乘数效应也可以反映在图形上。如图所示,投资支出的增加△I明显小于总产出水平的增加△Y,一个较小的总支出增加带来了总产出的一个较大的增加。45°AE'YAEAEY*Y**△Y△I二、乘数原理乘数效应源于总支出和总收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总支出决定总产出,总支出增加,将增加经济中的总产出和总收入,这些新增的总收入并没有就此“沉淀”下来,其中的一部分将形成消费支出,成为新一轮总支出的增加,进而带来总产出的进一步增长。最终,总产出增加的总
本文标题: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0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