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思想引领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达到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青年学生在参与学习生产实践、投身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立体感知理想信念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优秀人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得实践感知、实践体验、实践教育、实践成长的机会。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呈现多样化,涉及助老扶残、乡村振兴、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科学普及、农技推广、政策下乡、社区治理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接触乡土、服务社会、施展抱负的机会和平台,也让青年学生在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接受了磨炼、展现了风采、体现了社会价值、实现了成长。一、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一)思想引领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达到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青年学生在参与学习生产实践、投身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立体感知理想信念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优秀人才。指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以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为基本功能定位。青年学社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接受思想浸润,实现浸润式的引导和教育,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实践教育的魅力,让青年学生在艰苦的境遇中,认识和发现真实的自己,在所看、所想、所思的触动中定位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切实行动,尤其是在思想认识上,能有质的提高。(二)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践行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是助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措施,也是有效落实高校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青年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能够产生正向效应,让青年学生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而实现社区和青年学生的双向互惠。志愿服务以实践为主,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志愿服务与社会急需紧密贴合,契合时代精神,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树立国家社会大局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主动学习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三)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就是要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育人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青年学生而言,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其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实现其社会化发展。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于塑造奉献的个人品质,丰富社会经历和体验,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助力职业经验获取和成长成才。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主体性意识的提升、主体性能力的培养,主体性的回归,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要求。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会让学生收获满满,提升学生参与感,将实践育人优势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优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内容(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同青年个人成长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学生实现理想信念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实践保障。志愿服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服务的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关爱、老年服务、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等方面。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建设中,青年志愿者通过开展农技进村、科技普及、医疗义诊、环境保护、爱心公益、公益小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群众“点单”到志愿者“上菜”,满足困难村民的基本需求,让村民安心谋发展。志愿者让“难能”成“可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二)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和一致性,两者都是人们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追求。如xx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家电维修志愿服务、助老防骗公益同行等活动,不仅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近两年开展以公益志愿服务为主的活动170多次,师生参与度达到60%以上;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受益群众多达数千余人,打造了“儿童关爱保障红”“社区参与活力红”“养老服务智慧红”,切实织密兜牢兜实民生服务网。可以说“接地气”“冒热气”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中。(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中奉献爱心、关怀他人、服务社会,进一步加深对国情民情、制度运行、民主法治、社会治理等学习,并以自身实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思索,进而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青年学生在“接地气”志愿服务实践中立体生动全面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青年学生参与社区治理、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和居民,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的青春风采。三、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一)营造浓厚氛围,内化志愿服务精神结合青年学生生活实际,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选树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善用“互联网+”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QQ等新媒体对志愿服务进行宣传,将志愿活动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将思想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通过营造浓厚氛围,内化志愿服务精神,真正实现推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增长和思想品德素养提升齐头并进。(二)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高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系部团总支等要联和制定志愿服务管理规定,促进志愿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同时必要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也必不可少,如xx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开展“十佳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设立奖励和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的参考指标,并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完善保障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助提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发挥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三)深化优质服务,确保志愿服务持续立足新时代社会现实背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接地气、冒热气”的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利用所学所知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形成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为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政教育功能,xx职业技术学院以“众创平安青春同行”xx青年志愿者助力平安建设行动为契,结合学校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合,满足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诉求,开展“助老防骗公益同行”“社区安全我守护”“共建共享党员志愿服务”“送温暖爱老人”等系列优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红马甲”IP,让“志愿红”成为常职院为民服务新名片,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区、融入民生、融入新时代。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更接地气、更加具全民参与的魅力,才能确保志愿服务长远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14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