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企业所得税常见避税、偷税手段(PPT44页)
企业所得税常见避税、偷税手段1.利用税收优惠区避税(l)在税收优惠区虚设中转销售机构(专开发票的招牌公司),将其它高税地区关联企业利润设法转移到招牌公司的账面上申报纳税,达到避税的目的。(2)利用从优惠区关联企业高价进货、向优惠区关联企业低价卖出避税。(3)到税收优惠区新办企业,作为所得收益的代收处。因为在这些地区的新办企业往往有减免税规定,将非减免区的收益转往减免区,达到避税目的。(4)将资产或权利以信托方式转移到税收优惠区,将这部分财产的经营所得,挂在税收优惠区的信托公司名下,从而少纳税。2.滥用税收优惠政策避税(1)利用“三废产品”避税。(2)把本不够新产品条件的产品挤入新产品行列,骗得免税优待,而且在开发票时故意推迟新产品的初销日,达到了延长免税期限的目的。(3)挂靠减免税企业避税:(4)利用安置残疾人避税。国家规定,当年安置残疾人员达到10—35%的企业,减半征税,超过35%的免征所得税。纳税人为了使自己的企业安置的残疾人达到免税的比例,不惜自给生活费让残疾人当“挂名职工”以享受减免优惠。(5)利用最后一年免税期避税.3.利用企业重组和让项目避税(1)重组。有的老企业将盈利较高的车间重新组建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劳动服务公司、福利分厂等,享受减免税优惠。(2)兼并。有些盈利多的企业,兼并亏损企业,把利润经亏损企业的手又转回本企业从而减少所得税税基,扩大企业自有资产,少交所得税。(3)让项目。有的企业将自己盈利大的产品经营项目让给地处低税区的关联企业生产经营,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4.承包承租经营改办个体执照国税发[1994」179号规定:(1)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的,应依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2)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不论其分配方式如何,均应先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根据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的所得,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显然,改办个体执照税负轻。5.财务避税(1)利用筹资方式避税;(2)擅自改变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避税;(3)利用租赁设备避税;(4)项目间收支互挤避税;(5)利用投资收益业务的会计处理偷漏税;(6)商品代购代销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不入账;(7)乱挤成本;(8)隐瞒包装物销售收入和租金收入;(9)超过税前弥补期限的亏损继续用税前利润弥补;(10)商业企业采用账外循环;(11)在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上作弊;(12)尽量采用分期付款或赊购固定资产;(13)尽量采用定期盘存制;(14)债券转换股票的避税对可转换债券的转换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账面价值法和市价法。采用账面价值法时,将被转换债券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股票的价值基础,即使有损益,也确认为企业的资本公积,不确认为当期损益。采用市价法时,换得股票的价值基础,是其市价或被转换债券的市价中较可靠者,如有损益,要确认转换损益并进入当期,故可能减少利润而达到减少所得税的目的。(15)合理选择代销方式避税企业所从事的代销业务通常有两种方式:(l)收取手续费,即受托方根据所代销的商品数量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这对受托方来说是一种劳务收入。(2)视同买断,即由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协议,委托方按协议价收取所代销的货款,实际售价可由双方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也可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这种销售仍是代销,委托方只是将商品交给受托方代销,并不是按协议价卖给受托方。企业在从事委托代销时,主要考虑税收问题,一是增值税,二是营业税,要从尽量避免交营业税的角度出发,选择合理的代销方式。(16)资金拆借业务中的避税在企业间资金拆借业务中,关联企业可以通过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贷款利息的方式转移利润,以达到减税目的。如为了增加关联企业某一方的利润,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少收或不收利息,减少其财务费用,达到盈利的目的;相反,为了造成关联企业另一方亏损或微利时,则按较高的利率收取贷款利息,提高其产品成本。但其运作空间仅限在国家银行同期利率以内,否则税务机关将不予认可。(17)兼营与混合销售的避税税法规定兼营行为的征税办法,纳税人若能分开核算的,则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不能分开核算的,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营业税。为比较二者税负高低,设经营收入总额为Y,增值率为D,增值税税率为t1,营业税税率为t2,则有:应纳增值税税额=Y*D*t1;应纳营业税税额=Y*t2;当二者税负相等时有:Y*D*t1=Y*t2。则D=t2/t1结论:当实际的增值率大于D时,纳税人筹划缴纳营业税比较合算;当实际增值率等于D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税负完全一样;当实际的增值率小于D时,缴纳增值税比较合算。(18)利用开发费用避税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的时候,按现行税法规定,凡技术开发成功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就必须按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分五年将其价值摊入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如果开发失败则可一次性将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的企业成本费用中,从而为避税操作提供了可能性。(19)利用发出商品延迟纳税企业对已实现销售的产品不记“销售”收入账,长年在“发出商品”科目中挂账,以实际的“发出商品”真实数量金额作遮掩,他们只处理半笔业务,以假乱真,从而达到偷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目的。(20)利用折旧或摊销避税利用折旧或摊销避税的思路有二:(l)尽量地扩大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以便于增加折旧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2)尽可能地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以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例如:单位所购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就是一项优惠政策。(21)筹划增列费用企业应积极在合法范围内扩大费用,使费用极大化。为达此目的可以:①支付董事、监事的薪资,可经由组织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决议,使其不论盈亏必须支付,以增加费用;②将员工红利变为年终奖金。员工红利与年终奖金的性质非常相似,均是用以鼓励员工,但是两者的账务处理方式不同,因而对税负的影响不同。年终奖属于工资性质的支出,可在税前扣除从而降低税负;员工红利属于盈利分配,从税后利润中开支。因此基于节税的目的,企业应尽可能采用年终奖金形式。(22)充分用好税前全额扣除的政策国家规定了许多可以在税前全额扣除的项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实现避税。例如,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或获得税务机关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工资制度的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可以在缴纳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完全扣除,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并且为企业转移其他费用,增加可列支金额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23)改变企业核算形式主要由独立核算改变为非独立核算,利用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从中逃避税收。有部分下属承包单位,通过非独立核算形式,只向主管部门上缴利润、管理费,并以利、费代替税金。如某图片社年利润近百万元,但主管部门经营亏损,该社改为非独立核算后,不再缴所得税,搞所谓“肉烂在锅里”,造成国家税源流失。(24)搞“假合资”为了鼓励外商(含港澳台)来大陆投资,以缓解大陆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营企业收取的所得税要少得多,“假合资”因此应运而生。(25)转让定价避交所得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压低或抬高定价的策略③关联企业间采取无偿借款或支付预付款的方式,转移利息负担④关联企业间劳务提供采取不计报酬或不合常规计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⑤关联企业间通过有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26)外抛利润有些大厂低价卖给小厂产品或原料,小厂将获得的利润上交大厂一部分,这部分利润大厂不作为收入而直接进入企业“小金库”,从账面上看大厂利润并不增加,实际上漏交了所得税。27%的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的按18%的税率征收,这种税率结构实质上相当于累进税率,从而为我国内资企业通过分立避税提供了可能。(27)通过企业清算进行避税企业清算是企业宣告终止后,除因合并与分立外,了结终止后的企业法律关系,消灭其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对于清算所得的课税,我国在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纳税人依法进行清算时,清算所得视作利润,应当按照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清算时,其资产净额减除企业未分配利润、各项基金和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为清算所得,应当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其避税原理是选择包含费用(停产、停业费用等)最大的清算日期。(28)捐赠利润,减轻税负由于现行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税率,规定:年应税所得3万元以下,按18%纳税、3-10万元按27%纳税、10万元以上按33%纳税。另外还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中小企业可合理利用这些税法规定,既使企业通过捐赠产生好的社会影响,扩大产品销路,又减少了应纳税额,一举两得。(29)利用商品盘损避税税法规定,纳税人当期发生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的净损失,由其提供清查盘存的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商品盘损的节税筹划,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以及如何经报批程序取得合法证明文件,借以避免商品盘损遭遇税务机关剔除补税,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30)广告字幕巧妙置换避税将定格于电视屏幕中的“长江大曲剧场”这六个字改为“长江酒业剧场”,那么从有关税收政策的角度来讲,其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该广告的宣传就由粮食类白酒“长江大曲”改变为宣传“长江酒业公司”了。前者是对企业的产品即粮食类白酒的宣传,后者是对企业形象的宣传。6.加大成本或费用少交所得税材料费用的常见弊错:(1)计量不准或估算发料量而造成料耗不实。(2)将转售材料、工程用料、福利用料、盗卖贪污的物料挤入生产料耗。(3)期末虚构领料、退料或虚构盘盈盘亏,下期再作相反处理,或者期末故意提早或延后开领料单入账,人为调节各期成本水平,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4)期末余料不退库或边角余料出售后不冲减生产成本,虚增料耗,将出售边角余料的收入纳入企业“小金库”。(5)将定额内自然溢损不调整材料成本,而将其列作营业外收支或其它业务收支,造成成本不实。(6)采用“以盘计耗”的企业,故意压低或虚夸期末库存量,以此调节产品成本。(7)将免税(或低税)产品的耗料挤入纳税(或高税)产品成本,造成纳税(或高税)产品成本虚增,偷漏所得税。(8)将借出材料记入产品生产耗料,收回材料时不入账,伺机转卖后打入小金库或贪污私分。(9)在耗料价值计算方面,以估计价或计划价替代实际单价入账,造成材料费不实,或者擅自改变存货计价方法,以此压低或虚夸期末存货金额,达到调节成本利税的目的。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的企业,故意多摊或少摊材料成本差异,人为造成成本虚增虚降。(10)将对外投资转出的原材料当作生产耗料入账,不在投资账户反映,这一方面虚增了成本,少交了所得税,多抵扣了增值税(进项税额)。另一方面也隐瞒了投资收益,再次少计利润,又少交了投资收益应交的所得税。(11)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领料故意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以此掩盖期间费用突破预算控制的实情。(12)材料保管人员以旧充新、以废充好,调换企业材料据为已有、盗卖或挪作他用。直接人工费用的常见弊错(1)对调入、调出、退职、退休以及死亡的职工,其工资的发放日或终止日与批准日期不符。(2)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擅自提高员工工资等级或发放标准,擅自增发各种津贴,而把高于财税部门规定的税前列支的工资部分仍然记入成本。(3)工厂规模大,由各车间分别编制工资结算表时,把已办“停薪留职”或已离岗经商人员继续造表到厂部申请工资,或者应拍的缺勤、旷工工资故意不扣,车间统一领回后纳入“小金库”。(4)应于发放工资时扣收的代垫款项于代垫时故意不记入“其它应收款”账户,发薪时也不扣收或故意少扣,加大企业成本费用,变相多发员工工资,或者扣回后纳入企业“小金库”。(5)对员工超过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部分,采用分次发放
本文标题:企业所得税常见避税、偷税手段(PPT44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2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