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周方召周正肖芳(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摘要: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面临着出口贸易受阻,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等问题。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1998年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以国债投资为特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未涉及到减税。相反,在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日趋减弱的情形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却远快于GDP增长。为此,关于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正常性已成为近期学术和理论界的焦点。本文以系统的实证分析来研究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情况,通过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现象给出一个恰当的解释,同时本文提出了稳定和提高财政收入比重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财政收入;GDP;经济增长;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公共物品的提供、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等等都需要有财政的支持,研究当前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成为当务之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体制、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财政收入在绝对量、相对量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下降又回升等现象,业已引起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全国近年来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关数据的研究,从计量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尝试对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化、科学化提出一些对策。我国明确提出了“十五”时期及2015年财政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2005年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至2015年再进一步提高到合理水平,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因此本文对壮大国家财政实力、摆脱财政困境、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引言在财政学说史上,有很多关于财政收入、税收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从历史上来看,首先比较明确提出国家财政税收原则的是威廉.配第,配第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和财政理论的先驱,不仅在国家财政支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建树。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他阐述了关于税收制度的建设和税收对于国家重要性的理论。配第十分重视国家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他在《赋税论》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和国民财富、税收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综合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说,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应当减少干预或者不干预,政府仅仅作为“守夜人”存在。继斯密之后,又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的财政税收观点,瓦格纳在其代表著作《财政学》中提出了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他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是税收能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该项原则包含两个含义,即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收入充分原则是指赋税必须能够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收入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增长能够-1-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的增加。哈勃格利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计算了税收的超额负担,发现了课税扭曲了课税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消费选择。(郭庆旺,2002年)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从税收对储蓄、劳动、企业投资和收入分配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国家财政税收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高培勇(2001年)认为,应当合理科学地确定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不能简单的量入为出。庞瑞芝、张志超(2002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由于我国税收弹性较低,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尚未建立起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根据税收的经济理论,在累进制的税收结构下,税收与国民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税收,1991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约是94.9%,1994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约是98.3%,1998年的比重大约是93.8%,到了2001年这个比重大约是93.4%,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税收仍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1.财政收入弹性分析所谓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用Δt表示财政收入的变化量,Δg表示GDP的变化量,则Et=(Δt/t)/(Δg/g)即为财政收入弹性的表达式。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收入缺乏弹性;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存在着比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曲振涛,2002年;曲振涛、周正,2004年)。在当前的情况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有很多地方需要财政投入,这就要求财政收入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即财政收入弹性Et应该大于或者等于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因此,从理论上说,随着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增长。因此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H1:财政收入与GDP呈正相关关系。2.从经济理论和实际的情况来看,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可以看作近似相等;从国民经济统计上看,二者可以近似替代。世界银行专家基恩.马斯顿通过实证方法比较了一些高税负国家与低税负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低税负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及就业与劳动生产率都比高税负国家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情况作了调查,其分析的结论是:税收与人均收入、经济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率来衡量)、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产值占GDP比率来衡量)等有关。首先,税收比率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其次,税收比率与经济开放度正相关;税收比率与农业产值占GDP比率负相关。根据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经济理论,可以推出,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应该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本文第二个假设是:H2: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现状的实证分析(一)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分析所谓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比值,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1985-1994年之间,财政收入弹性比较低。其中只有1993年的弹性值大于1,其他年份则普遍低于单位弹性。在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弹性上升.所谓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财政平均收入率是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与当年GDP的比率。若边际收入率大于平均收入率,则表明财政收入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则是下降的趋势。两项指标用公式表示为:-2-财政边际收入率=(ΔCAI/ΔGDP)%财政平均收入率=(当年CAI/当年GDP)%其中CAI为当年的财政收入,GDP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Δ代表新增量,根据有关数据计算,我们得到全国的财政收入边际收入率和平均收入率,见表1。表11985——2002年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年份平均收入率财政收入弹性边际收入率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14.613.112.611.210.710.911.612.613.915.016.818.00.780.811.841.591.871.891.911.822.242.133.051.956.96.710.87.28.712.418.931.642.126.646.0733.03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1995年以前全国的财政边际收入率多数低于财政的平均收入率,在1995年之后边际收入率高于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财政收入弹性在1994年之后开始大于1,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在增长。四、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和相关检验(一)变量的定义为了建立理论模型,本文首先对所使用的变量进行定义和分析。1.解释变量的度量从经济理论和实践情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同时从国民经济统计上看,GDP与GNP相差很小,所以本文以GDP的量作为解释变量。2.被解释变量的确定本文以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数据来源本文的原始数据均财政收入和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3》,时间区间为1978年——2002年,模型采用的其他变量均为笔者通过对原始数据加工计算取得的。(三)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国际上一般采用回归分析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F=α+βG+ε(1)其中:F为各年的财政收入,G为各年的GDP,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变量。(四)相关性及检验-3-用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从表2的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度高,总体显著性较好。相关系数β=0.143表明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财政收入可增长一千四百三十万元。表2回归统计结果变量名R2FDurbin-Watson相关系数G0.926289.8740.2330.143为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再对变量进行一次回归,结果如下:LnF=α+βLnG+ε(2)表3回归统计结果变量名R2FDurbin-Watson系数βG0.967668.4090.2220.789由表3可知,我国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89,这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0.7~0.8基本接近。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仅增长不到0.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与美国(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弹性平均为1.2左右,90年代后期为1.42)和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弹性平均为2.2左右)等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过低。财政收入缺乏弹性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98年以前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五)进一步建模检验模型(1)和(2)中的D.W值太小,表明存在自相关;因此,我们分别加入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因素,采用SPSS软件估计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同时逐次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得到结果如下(数据采用78年——02年,《中国统计年鉴》):LnF=0.364+1.137LnFt-1-0.35LnFt-2+0.583LnG(3)此时,经过调整的R2为0.996,F值为833.1,D.W值为1.92,模型(3)表明,财政收入几乎全部可用自回归因素解释。通过Eview软件对财政收入、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LnF和LnG为一阶单整变量,据此初步求出长期均衡方程为(如果存在):LnF=1.7089+2.7371LnG(4)式(4)所显示的长期关系是否存在还需要采用协整模型(ECM)进行分析求出ECM序列并对其进行单整检验(过程略)。ECM=LnF-1.7089-2.7371LnG(5)△ECM=-0.4602-0.0179ECMt-1+0.633711△ECMt-1(6)对模型(6)进行检验,取置信度α=0.05,单位根的t检验结果为:t=-1.2433,根据Mackinnon单整、协整检验临界值表,-1.2433大于EG的临界值-3.01,未通过检验,从而说明误差项μ[t]未通过单整检验。模型(4)所建立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不存在。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由于样本空间太小,还不足以建立起长期的协整关系;或者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税收体制变化较大,有关政策调整频繁,因此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尚未形成长期稳定关系(庞瑞芝、张志超,2002年)。同时,我们利用计量经济软件SPSS对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关系进行散点图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情况,见图1。-4-图1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直观知道,直到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还没有形成明确地相依增长关系。根据以上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对我国经济转轨期间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
本文标题: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2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