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的模式建构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使职业岗位极化高移、重组重构,产生新职业、新技术,并使职业技术结构由相对单一结构向高端复合结构过渡,建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模式成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建设的必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的模式建构,由产业(产业高端、高端产业)智能化场域内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智慧化场域外化的教育形式,同频耦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增值评价创新模式。该创新模式以人工智能赋能的价值旨归和适切性为导向,将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转化为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倾注于教育智慧化升级,协同创新,建构理实一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和多元参与、增值赋能的智慧评价模式。一、面向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预期培养结果,规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为人才培养和评价提供行动指南。它既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统领人才培养过程,又是人才培养的“定盘星”,事关人才培养评价的客观与公正。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提出了职业教育目的观: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目的观以“谋个性发展”为统领,以“谋生之准备”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之准备”为要旨,以“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发展方向,内蕴总体观、发展观、适应性和逻辑递进思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想具有耦合指导效应。第一“观”“谋个性之发展”耦合现今的“因材施教,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思想,统领各培养层次目标定位;其他“观”依次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思想。职业本科教育面向人工智能,服务“双循环”构建,使“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耦合效应更具时代内蕴和发展内涵,即职业本科教育应围绕国家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接产业高端、高端产业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增强服务“双循环”构建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适应性。近年来,学界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多有论及。有学者认为,高职本科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知识技术性特征的创新人才。该观点凸显“智慧技能”“知识技术”特征,顺应“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spectrumtheory)的人才进化规律,契合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一般特征。还有学者认为,中职教育培养基础性技能人才,职业专科教育培养专门化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按照“职业带”理论延展该观点,职业本科所培养的专业性技能人才,联结设计端和生产端,对接现场工程师技术岗位,一般不具有工程型应用人才的研发能力,却具有将工程型应用人才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计划、规则和操作方案的能力,具有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术技能。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出发,以产业、产业链、岗位群的发展状况为外在需求依据,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内在需要依据,以近代、现代学界相关理论成果为参考依据,着眼本科层次特性,兼顾各层次衔接关系,综合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包括国家、学校、专业三个层面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表明在国家层面,职业本科教育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依据国家定位,参照学界定位,结合办学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层面,要基于区域产业高端、高端产业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服务xx新旧动能转换的“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服务xx新旧动能转换,面向旅游业智慧化的新业态、新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旅游经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人工智能素养、较好人文素养,拥有智慧技能、知识技术性特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二、人工智能赋能复合专业模式建构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使职业岗位极化高移、重组重构,产生新职业、新技术,并使职业技术结构由相对单一结构向高端复合结构过渡,建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模式成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建设的必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最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设置本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职业领域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此为基础分析职业岗位群智能化现状和趋势,重构职业和技术,建构新职业、新技术,进而设置新专业或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设置或改造专业需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立足国家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职业岗位群,设置或改造专业,确保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属性、高层次和专业的实践服务性、发展前瞻性;第二,要着眼人才的发展性,重视复合专业的横向跨度和纵向发展力,确保人才培养具有一专多能、专创融合的发展张力;第三,要重视专业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倡导校政、校企、校校联合开发专业,确保专业的“职业”本色和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第四,要深入探究“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复合专业的建设路径,通过升级改造,激发传统专业活力,增强服务新经济体系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能力。三、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模式建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面向人工智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技术文化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建构面向智能化需求的“人工智能+课程”范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人工智能+”复合技术素养、复合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构“智能化”课程模块。这需要改造旧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模块。一是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以算法、大数据、深度学习为基础,包含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脑科学、逻辑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再造和二次开发,整合为“人工智能基础知识”通识课。二是基于“人工智能+”改造专业基础课。例如,基于算法逻辑,将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学逻辑对接,并具化为案例,融入数学课程;基于大数据理论,开设大数据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将大数据理论融入统计学、概率论,建构项目化教学案例;基于深度学习,增设“认知与神经网络”课程;基于智能化思维培养,开发“智能化”项目模块课程。三是基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改造专业核心课程,将人工智能融入理论知识模块、技术技能模块。例如,对接高级1+X证书制度,开发“人工智能+专业”系列课程。四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文化,开设人工智能系列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如人工智能范式哲学、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文化等。第二,建构“立体化”课程形态。例如,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建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体系;利用教育云平台,建构“云课程”;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第三,强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匠心”“匠德”,促进“匠术”精诚。四、人工智能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建设高人工智能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面向人工智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保障。所谓高人工智能素养“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被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应具有智能化的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人机协作能力。高人工智能素养的“双师型”教师,一靠吸纳引进,二靠培养和培训。在吸纳引进方面,建立人才引进的准入机制和配套措施,吸纳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能工巧匠加盟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和复合专业技术结构。同时,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招纳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和企业中高端技术人才,聘任他们为学科带头人或兼职教师。此外,通过精准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以岗位优待、政策补给,精准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以学校与政界、业界和科技界开展项目合作为渠道,柔性引进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在培养和培训方面,一是以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实施培训。将人工智能嵌入教师授课和学习生活,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精准分析技术,提取教师个性特征,精准画像,一人一策,精准实施培训。二是以机制为手段拉动培训。建立培训促进机制,使培训业绩与教师的绩效、评优和职称晋升挂钩,形成激励效应。三是多措并举带动培训。如组织“人工智能+”专题培训、走进智能工厂学习、承担人工智能领域课题、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比赛、进行派对帮扶等。五、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建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达成教学目标。一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赋能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以知识图谱、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建设智慧教室和高仿真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使课堂空间“职场化”,并具有沉浸式智能交互能力。二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安排,其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赋能以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变革原有教学设计,使之趋向目标定制化、内容智适应、交互泛在化、评价精准化。三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指教师依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赋能以人机协同变革原有教学组织,使“人工智能教师”成为人类教师的代理、助理、导师和伙伴(代理重复工作、助理支持服务、引导学习路径、参与互动交流)。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落地于教学模式建构。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环境、赋能教学设计、赋能教学实施,建构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一是建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教师”纳入课堂组成部分,辅助教学、测评、课堂管理和陪伴学习。二是建构智能可视化教学模式。将VR/AR/MR/XR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教学,实现高仿真、沉浸式、可视化教学。三是建构智适应学习模式。将智适应学习系统融嵌于多媒体课堂和泛在学习网络,依托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技术分析学情,并根据学情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六、人工智能赋能增值评价模式建构增值评价是国际上最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它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人才培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贡献,基于能力素质多维度衡量学生进步程度,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塑造全人格人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建构人工智能赋能的增值评价模式,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有效途径。人工智能赋能增值评价模式建构。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破除“唯分数”顽瘴痼疾,摒弃“一把尺子量人”陈旧思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庭、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评价数据,开展智慧评价,综合衡量人才培养效用,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增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第一,立足国家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职业岗位群,定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目标分化为“预期在校培养目标”“预期职业发展目标”,量化为素质目标(X0)、知识目标(Y0)、技能目标(Z0)、其他能力目标(W0),形成培养目标预期数据(X0,Y0,Z0,W0);基于该数据,结合长期的人才培养成果数据(X,Y,Z,W),建构人才培养增值评价的“算法模型”。第二,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记录同一培养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的模式建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30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