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区位优势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近年来,苏州在利用外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被世人所关注。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苏州吸引的FDI大部分集中在IT产业。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IT产业在苏州已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Agglomeration)。鉴于上述现象观察,我们推测,产业聚集作为一种特有的区位优势,将会对潜在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产业聚集对FDI区位决策的影响机制某一特定区域一旦形成产业聚集便通过外部性、范围经济性影响该区域的成本、市场、不确定性等地理经济特征指标。1.产业聚集有利于降低成本。首先产业聚集有利于外商的信息成本。外商在做出是否对某一区域投资的决策之前,先要搜集大量的有关该区域的市场、政策、基础设施、要素供给方面的信息,并作出甄别、评价。由于较高的信息成本,外商的理性反应便是追随先前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因为先前的投资者数量多少,本身就向潜在投资者传递了一个有关区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好坏的信号。第二,产业聚集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产业聚集有利于减少环境不确定性;集群不仅使企业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而且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产业文化,从而有利于克服机会主义和增加信息交流;具有外部性的空间聚集可以增加交易频率,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2.产业聚集有利于改善市场特征。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在下游企业集中的地域投资本身意味着贴近市场;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在上游企业集中地域投资,更能适应需求多变、技术多变的市场;产业集聚有利于吸引集聚区域以外的客商来该区域订货采购,从而增加市场规模;随着集群的扩大,该产业的专业人才也向这一区域流动,形成专业化人才市场。3.产业聚集有利于减少不确定性。①从政治风险来看,外资集聚的地域本身意味着政治风险较小,而且外资集聚亦有利于增强对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促使地方政府保持FDI政策的一致性和持续性;②从市场风险来看,外商在东道国投资面临着原材料购买、识别和发现市场机会、专业人才的来源等不确定性,但如果在同类产业聚集的区域投资,这些风险显然要小得多。二.政府在产业聚集中的作用苏州工业园区IT产业的集聚主要是在市场的驱动下形成的,但地方政府的因势利导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苏州市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在IT产业聚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培养人才,为IC产业链提供智力支撑园区很早就注意到了人才是IT产业链的关键。对于单个企业来讲培育IT专业人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为此园区管委会制定了各种优惠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除了引进以外,园区启动了一系列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战略,2001年启动建设研究生域;今年1月,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而园区新近启动的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将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将为高速成长的IT产业培养输送急需人才。2.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强化服务理念,营造IT聚集环境园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参与程度很低,基本上不进行干预,从管委会职能看,主要体现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和提供服务上。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投资服务水平,为外资提供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的各项服务。3.建立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园区内企业合作知识外溢是产业聚集外部效应的表现之一,也是产业聚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交流对于产业聚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园区管委会积极建立科研基地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信息互通空间,不同企业间的技术积累可以在此进行转让;举办各种博览会、交易会,为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采购商搭建了合作与交流的巨大平台。三.改变传统的区位优势的思维定势就产业聚集对FDI区位决策所做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要充分认识到聚集对吸收FDI的重要性。聚集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构成本区域不可复制的特定区位优势,且具有自我强化效应。2.要有意识地建立各种产业集群,努力营造、发挥聚集优势。政府应根据现有条件及今后规划深入分析各级工业园的现状,准确定位,进行梳理,制定各自不同的利用外资的战略,促进各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3.对政府在产业集聚中作用应有理性认识。政府的职能应体现在:制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的空间聚集;制定聚集支持政策,如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行业专门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产业聚集的形成;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理念。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聚集区位优势和跨国投资程培堽本篇论文转自中国论文引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链接:跨国投资需注意的法律问题有笔者曾经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就是提起跨国投资,然后观察人们的反映,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什么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提到外资,更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引进和利用外资,很少有人将这些同中国的企业联系到一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的确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殊不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赢得了国际化的资源配置环境,大多的中国企业都应该走出国门,为自己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跨国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实现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以资本增殖,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国际跨国投资活动是科学进步,国际分工细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国际跨国投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踏步发展,十多年来跨国投资金额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观。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的跨国投资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金额从1995年的331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50亿美元,2000年更是超越了12700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了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对外国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4。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其余49个是国家,也就是说,有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时隔五年,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难想象其规模和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跨国投资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尽早地加入国际竞争当中,显得尤为迫切。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国外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即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可达到1.44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多一点。随着我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并且已经达到快速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他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上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了,而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都远在2000美元以上。因此,到国外投资是万事俱备,只差行动了。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很多领域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即产业升级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一是沿海到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就是向国外此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了解国外市场的企业,向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转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市场程度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一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一方面对这种转型中的市场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将之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早半拍准则可以在国际贸易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中找到影子。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oe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这对跨国投资同样适用。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较低,因为他们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掌握生产技术,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刚好相反。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最好走这条路。徐滇庆教授根据他的早半拍准则得出结论:中国资本输出最佳的地区是东欧地区,并切举了丰佳集团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依据是这些地区国内市场化程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都远不如中国,而其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和中国类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水平上的跨国投资问题,却忽视了垂直跨国投资问题。二、这种理论只丛经济发展程度角度入手,而忽视了政治等其他的条件。以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例,其投资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1、法律烦琐,透明度低,且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2、经济困难,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期望值较高,反过来受其限制也高;3、政局尚未完全稳定;4、处于美俄争夺激烈,经济不稳定,麻烦事多的灰色地区;5、腐败、官僚主义、行贿受贿严重,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等等。丰佳在那里的成功不能把这些一下都抹去。三、这种理论引导的资本流向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低级产业,不利也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我要指出,“早半拍”准则倒不如归结为一种跨国投资战略,即打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利用这种时间差取得良好的走出去效果。但是并不足以指导资本的主要流向。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不应该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地区和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在深入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投资市场和产业有所取舍,以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实际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原因如下:1、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练兵”和“取经”的最佳场所,能对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较新,可以是企业对前沿技术和管理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后起者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欧元美元作为硬通货,币值坚挺,汇率风险小而增殖能力强;5、目前欧美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另外已有的工业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资本投向正是这些地区。解决了区位选择问题,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走出去了。一个模糊而又完美的建议无外乎考虑企业自身状况和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此问题上,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法则,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深练太极之道,将中华武功的精髓思想运用到走出去的战略中来。对付强者,避实就虚,攻敌弱点。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硬来,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发挥灵活的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从大型相关产业的公司涉足不深的地方,推广自己的国际化品牌。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跨国经营可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国的很多产品(劳密型)占据世界大量的市场分额,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化的交易,可以有效的减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进而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的威力。以静制动,发挥后起者优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比较优势的战略适用的是贸易领域,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贸易利益,但容易使我
本文标题:区位优势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3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