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爬山虎的脚 教案【推荐4篇】
好文供参考!1/11爬山虎的脚教案【推荐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爬山虎的脚教案【推荐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篇】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好文供参考!2/11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好文供参考!3/11教具准备:课件、彩色笔、画纸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一)研读第3自然段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5、评议图画。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7、小结。(二)研讨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好文供参考!4/11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9、齐读。(三)研读第5自然段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2、男女生分角色读。三、总结课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四、拓展作业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板书设计: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脚枝状`细丝好文供参考!5/11嫩红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爬没触着墙——(萎了)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三篇】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水彩笔。2、爬山虎实物。3、爬山虎的脚图片。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即爬山虎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好文供参考!6/11事物的好习惯。4、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今天,咱们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种神奇的植物(出示实物)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2、板:爬山虎指导书写:虎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淘爷爷写的1篇文章(补充课题)读题,质疑。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渎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蛟龙痕迹逐渐(认读、动作表示“重叠”,实物指出“叶柄”,给“逐渐”说个近义词,课文中把什么比作“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2)书写指导:“均匀”、“叠”好文供参考!7/11(3)出示一组词语:嫩茎嫩叶嫩红嫩绿(区分“嫩”的不同意思)2、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3、想想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学生找出写脚的3—5节)三、学习爬山虎的“脚”1、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划出写脚的句子,与同桌讨论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脚。板书:位置样子颜色(2)引读句子。(3)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那么作者怎么知道的呢?(观察)你从哪个词知道?(4)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脚吧(课件演示动画)(5)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6)说话练习:看画面介绍爬山虎的脚。(自由说——指名说)2、学习第四自然段(1)多有趣的脚,那它又有怎样独特的本领呢?想不想看看好文供参考!8/11(课件演示动画)(2)自由读第四节,找出爬的动作词。①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②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③同桌演一演爬的过程,也可以画一画。3、学习第五自然段(1)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引读第五小节(2)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四、总结全文、悬念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再收集一些爬山虎的资料,也可以去观察校园旁边的爬山虎,下节课我们来作《爬山虎的自述》。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蛟龙痕迹逐渐嫩茎嫩叶嫩红嫩绿好文供参考!9/11《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四篇】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好文供参考!10/11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好文供参考!11/11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本文标题:爬山虎的脚 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69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