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22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好文供参考!2/22教具准备:印有月历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好文供参考!3/22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4的倍数:4、8、12、16、20、24、286的倍数:6、12、18、24、304和6的公倍数:12、24其中最小的一个:12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好文供参考!4/222、及时练习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4、判断题(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好文供参考!5/22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活动目的:2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设计思路: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好文供参考!6/22求路程的方法。(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速度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好文供参考!7/22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二、新知探索1.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板书:两人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3.出示例题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板书:相遇时间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好文供参考!8/22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1.看图填空。ppt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好文供参考!9/22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4.列式是()×3+65×3+65×3C.(80+65)×6D.(80-65)×35.思考题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四、小结。好文供参考!10/2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4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0—22页设计理念1、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2、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主要采用折、剪、拼、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2、会用三角板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好文供参考!11/22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一名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同学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5、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好文供参考!12/22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二)认识“高”1、出示平行四边形。(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学生:同意。2、出示三角形(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文供参考!13/22(3)尝试练习。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3、出示梯形(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
本文标题: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79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