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窦娥冤教案【汇编4篇】
好文供参考!1/19窦娥冤教案【汇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窦娥冤教案【汇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窦娥冤教案【第一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一)。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好文供参考!2/19(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好文供参考!3/19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二)解决办法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好文供参考!4/19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二)整体感知《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好文供参考!5/19(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好文供参考!6/19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5.问题讨论:(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二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⑵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好文供参考!7/19⑶理解剧中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⑴实践活动,通过分角色饰演激发兴趣。⑵品味鉴赏戏剧语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步骤一、导语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请同学谈一好文供参考!8/19谈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二、解题1、元杂剧介绍:⑴结构—楔子,一本四折。⑵角色—末、旦、净、杂(上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⑶剧本的构成──唱、(结合课本介绍宫调与曲牌)、科、白。2、关汉卿介绍:元杂剧界的领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戏剧语言(本色派)三、整体感知,概括剧情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的剧情,教师补充第四折剧情。四、把握窦娥形象提问: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后发言)提示: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明确:坚贞刚烈,善良孝顺,反抗。(言之有据即可)好文供参考!9/19五、主题谁之过也?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是一位善良,孝顺、坚强的女性形象,但这么美好的人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呢?明确:人人有责──社会环境(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窦娥冤》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教学步骤:好文供参考!10/19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好文供参考!11/19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后面单列重点介绍。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窦娥冤教案【第四篇】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12/19第一课时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4、元杂剧的主角: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好文供参考!13/19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
本文标题:窦娥冤教案【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89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