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为您推荐了有关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通用,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浏览本站。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选题:道德与法制的博弈课时班级姓名学号道德与法制的博弈《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却在其前前后后发生了许多琐细小事,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影响历史转动的车轮。万历十五年是276年明朝历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节点。纵观全书,呈现出的道德与法制的激烈碰撞,正应了黄仁宇先生于自序中所写到的“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封建社会,皇权是维持一个庞大帝国运转的最高权力。然而,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僚们,却希望皇帝能以德治天下,这符合传统道德规范。于是,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处处受制于百官受制于传统道德制度。另一方面,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行必然需要各种制度的维护和支持,其中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规范和支序的根本保证。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调节社会关系的统治工具。然而,法律制度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外,与道德规范一样,深受传统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表现出法律制度与道德的交融与博弈。然而明朝之于前朝所不同的在于,呈现出了以传统道德代替法制的特点,论其症结即是文官集团在该朝代拥有天下独大的绝对力量。封建社会是礼法社会和违法社会,公务员群体无疑成为这种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表面上宣扬仁义,实际上却抛弃了这种软约束,继续扩大个人欲望。于是到后来他们便可以直书皇帝酒色财气,可以使得皇帝怠政;可以清算已故首辅,扳倒在朝首辅;可以压制清官道德提倡和武将军事改革;连思想家在这种无坚不摧的集团面前也只有最后选择自杀。不同的利益整体在传统道德的掩饰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从而使得法制的缺失与崩溃,整个帝国制度的腐朽与衰败。那么,明朝重德轻法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点:一是文官集团的选拔制度充斥着道德因子。明代,重文化轻军事的思想盛行于世界。在制度的确立和偏向上,公务员优于军人已成为一种绝对的趋势。而对于这些文官来说,他们在饱读四书五经通晓伦理道德后,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制度下,以祖宗留传的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因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常传统和僵化,带有封建的束缚。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影响来束缚王朝和人民的。二是“新儒学”的发展加强了道德对人的束缚。在明朝,以王阳明为代表,被称为“新儒学”的心学盛行。心里学的核心是认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可以通过清除心中的物质欲望等盲点,使自己天生的良知重现。这种思想的传播,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道德,必须遵守道德。统治者还将这些传统儒学的道德伦理上升为天理,从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道德律。在民间与官府的大肆宣传下,这些道德律令成为了约束百姓思想和行为的良好工具,借助一定的惩罚措施,百姓在当时都成为了一个个循规蹈矩的“道德机器人”,使得道德对人的束缚更加容易。三是政治制度的僵化和漏洞暴露无遗。明朝帝国的体制有许多漏洞。无论是建立还是是践,都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更加注重人治和非法治。这些充满漏洞的制度往往给公务员以可乘之机,权力和地位的**腐蚀了他们的大脑,使公务员的私欲不断膨胀,往往按照个人意志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充实自己的私囊,贿赂党。此时的制度在这个朝代往往许多时候都如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扭曲僵硬道德风气的盛行。在书中与欧洲各国进行的比较,反映出明朝时期“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的低能。“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家中,道德成为约束人民、行使权力的理由。**制定法律没有明确的标准。法律只是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也就是地主阶级镇压农民的工具。当这个工具严厉与否都不好使了,统治者只好搬出伦理道德约束进而控制被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道德至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管理,而且可以取代行政管理。道德因过度僵化而束缚人性,法律制度则因道德权利和自身漏洞而失去原有的效率和实用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道德必须依靠法律的保护,法律是道德的强制和延伸。没有强制性约束的道德外衣,必然产生权力博弈,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管理的松懈。那么,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在现代制度中应该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重视二者在合理范围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由传统道德衍生出来的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和考核机制一直流传于世。科举选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有道德的人能够进入官僚主义,倡导了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的诚信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实现法治,实现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二是应削弱其冲突和矛盾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当一方力量太大时,社会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万历十五年中的道德僵化束缚政治制度运行效率的例子,和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绑架”的行为,均是道德势力过强对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然而,坚持没有特殊原因的行政机制,如道德义务的修改、追求制度的表面形式、采取非道德手段谋取利益等,都是制度偏执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例子。这些现象不仅会导致社会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误区,通过集体效应而扩大其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正确的把握道德与制度的关系,在遵循正确有效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发扬传统优秀道德的精神。不要偏袒或削弱任何一方,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他们。历史这面镜子往往不是一片完整的,而是由无数零星的碎片所组成。每一枚碎片,无论大小,都能反射出一片清辉;每一段时期,无论其平凡与重要,都能折射出整段历史。《万历十五年》这部历史著作正是以一枚碎片入手,一种全新的眼光去解读历史,不但给予我们一种明朝覆亡的全新解释,更赋予了我们一种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并给我们重大的历史启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这警醒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确立实质法治,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和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同时不能忽略道德的重要作用,于物欲横流的世事之中保持对道德的崇高追求,真正地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制和道德完美融合,造福于民。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第二篇】法治应当成为一种公众信仰-----《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的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这个“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的寻常年份,被黄仁宇先生以敏锐、独到的视角挖掘出来,抽丝剥茧,因小见大,在细枝末节中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大帝国的缩影。《万历十五年》采用的是“聚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的这个寒春发生了大量,看似平凡,却为大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全书选取了6个人,6个主要故事,犹如历史的长镜头,**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唐宋兴盛之后,中国是如何逐渐失去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机会的。是什么样的体制和力量在从中作祟?什么样的传统惯性和现代科学的缺乏,使我们的帝国失去了革命的机会。《万历十五年》是六个社会精英人物的命运和缩影:苦闷的万历皇帝、有才的张居正、老成的申时行、古怪的海瑞、孤独的戚继光、矛盾的李贽。他们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律、自由与制度、公德与私欲的冲突中挣扎与逃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没有人能够取得成功。万历皇帝是一个不愿被文官集团操控的帝王,皇帝象征一种制度,名义上他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代表着至高无尚的皇权,实际上处处被文官掣肘,受礼仪规矩束缚,受道德约束,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张居正是一位企图改革以求国富民强的强权主义者,他代表着新兴的以经济制度为主的技术性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他坚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和“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巩固国家的发展。申时行是一位走中庸之路的和事老,他代表了原有的礼仪与制度的一元道德政治体制,他处处运用阴阳两种人际关系来调和冲突,构建他的“和谐社会”,富有积蓄,却不近悬崖,不树异帜。海瑞是一个试图以个人领导社会道德重返淳朴的理想主义者,他代表了道德和法治法律的难以调和,海瑞尊重崇敬法律,并且刚正不阿的执行法律,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始终又放不下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戚继光是一位才华横溢用体制实现自己抱负的一位武将,他代表了传统制度外的一种创新,作为一位锐意进取、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的创新者,他创立的新兴军事模式在原有制度下终究还只是美丽的昙花一现,最终他也逃脱不了有志难伸的坎坷命运。李贽是一位矛盾的思想家,代表着多元思想对传统的无力冲击。他试图摒弃传统的束缚,追求思想自由,但思想自由却无法摆脱政治的束缚。这六个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共同揭示了《万历十五年》的主旨: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万历年只是明朝成立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早已埋藏。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因为这一症结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在中国社会的两千年里,道德取代了法律,以德治天下。在这种模式下,道德是消除理性的工具,理想成为一种多余。大多数民众甚至是统治者本身的个人理想、呼声、要求、意愿等主体感受不仅不能得到回应,甚至被有计划的清除。“外儒内法”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治国方略,然而封建社会的法治不是体现为法律条文的完善合理,而是体现为刑法的严苛残酷。儒家思想更适合于统治阶级,“孝亲忠君”的道德规范树立了牢固的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它更容易使百姓安生乐业,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就渗透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思想与伦理道德一起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内核,因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受道道德的深刻影响。我想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类行为共同规范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这种规范。但是将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作为万能的手段来调控社会的一切问题,则是异想天开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执行的,而传统是道德的维护。因而法律的出现,弥补了道德的缺陷,从而“使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我们应当明白,对于一个政治体系而言,政治制度化是至关重要的,是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的必要。理性经营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命源泉。在一个向上的社会,制度化、理性和道德都是必要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当今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现代化社会必须更加重视法治化的建设,正如古希腊的一句谚语所示:“要过好的生活就必须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城邦”,在这个伟大的城邦内,正义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法治成为一种公众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我们应当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法律,建设公平、公正、平等的法治社会,辅之以德治,这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本所在,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方向,才是坚持华夏民族光荣与梦想的途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0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