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好文供参考!2/39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教学步骤: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教师归纳:(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好文供参考!3/39自然的热爱。3.朗读课文3──6段。提问: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学生读课文后答。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教学步骤:好文供参考!4/391.查字典、正音正字。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豁()蝉蜕()倜傥()叵罗()秕谷()2.介绍作者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读课文。4.提出思考问题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学生读第8段。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好文供参考!5/39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学生读第9段。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作课后练习3、4、5题。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教学步骤: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提问: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好文供参考!6/39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①“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②“我”最反感的是什么?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杂谈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好文供参考!7/39“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好文供参考!8/39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1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好文供参考!9/39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好文供参考!10/39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好文供参考!11/39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1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好文供参考!12/39〖从语文教学角度谈
本文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4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