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四诸子喻山水上海市进才中学孙翔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说明: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2、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说明: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解读文章铺垫。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理性文章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名、字、号;生活时代,人生经历,职业等。)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2、指定学生对句子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1、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通假字:必、厌、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活用词:圣、乐、耻、小等。2、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3)智者为什么乐水?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3)“仁者”为何“乐山”?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1)水的常态是“动”,“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2、思路参考:(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布置作业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路点拨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练习举隅1、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3、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诸子喻山水位育中学高二年级备课组江圣舜章风正马云辉成海奚云斐郝景鹏一教学目标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二课文探究第一则孔子所强调是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战斗。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识。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喜欢看重结果。第二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现。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第三则《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管子》中最有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阐述得很明白,仍然给今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发。《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然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迪。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格,实在是不小。第四则儒家习惯把君子分为两种,仁者与智者。仁者强调道德的完善,智者偏于智慧的通达。其实在最高的层面上,仁者与智者他们自然会在“山顶”会合。仁智有分,不过在特定的背景下强调其特殊性而已。山的厚重,宽博,安静,从容,确实具有仁厚的特点。水的灵动不拘,变化恣肆,不择地而流,确实像智慧的化身。《世说新语》上讲北人学问与南人学问的差异,也指出北人厚重,南人通透的特征。这样说来,北人像山,南人像水,本来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山水影响人的性情,这又是一个显例。第五则李泽厚先生认为,关于时间的感悟,是《论语》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言论。孔子从流水之中领悟出时间的永不止息,给人以很大的警醒。人是时间的存在,人在世间的存在只能以时间来计算。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挑明了时间的短暂与永恒。时间是永恒的,但属于每个人的又是非常短暂的。人生有限,不可不深长思之。只有有所作为,才不愧对短暂人生,化短暂为永恒。如果满足于做匆匆过客,人生的意义丧失大半,殊为可惜。人要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时间给我们的提醒。李泽厚先生把时间分为实用时间(物理时间工具时间)和情感时间(心理时间)。他说实用时间的意义是“无”,只有在情感体现中,时间才获得意义,这更是警醒人们,创造人生意义,才算明白人生的真谛。就像流水一样,时间还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虽然苏东坡说过“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的话,但这不是常态,不过是替人“打气”的话。“水东流”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就让人惶恐。“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及早努力啊,才不愧对人生。第六则有本无本,现代人几乎颠倒了的问题,孟子予以强调,甚至上升到是否合乎君子之道的高度。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可能长久的。现代人喜欢捷径,总期望以最小的劳动甚至不劳动换取收获的最大值。不去浚源,不去固本,期望有所斩获。久而久之,追名逐利的风气便形成了。其实这样的名利是用纸糊成的,根本靠不住。孟子从水的源头去思考,意识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提出“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观点,对现代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算是当头一棒。没有源头的水,不会流得长,没有“实”的名,当然也是靠不住的。后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也是这个理。名实相副,才能心安。第七则登高才能望远。人要有高远之志,才能拥有一定的境界,才能举重若轻。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高度,很难有宽度和深度。一个人只有立志高远,才能成就大事业。真正的君子也必然是志向高卓,异于常人者,如山,如水,如日月,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才能高蹈世尘。君子应该从山水日月中得到启发,磨砺志向,坚持不懈地修炼自己,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第八则水是天地间最高的善,因为水性最柔,水又善居于下,这最接近大道。人生诸端,如果能吸收水的特性,就能够达到很高的人生境界。居住要安于卑下,不求华屋广厦,安于贫寒的生活,专著内心的修炼;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拒绝浅薄,增加涵养蕴蓄,人就变得醇厚;交友也要像水那样,相亲相近,不留间隙,不藏机诈;说话像水那样要诚信,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之处;治理国家也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讲究礼仪秩序;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水滋润万物,水惠爱万物;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好时机,孔子说,时间如逝水,稍纵即逝,一定要掌握时机,成就事业。水有七德,人有七善,从水性中得到借鉴,完善人的品德,使人更趋近于道。附:古人注解李贽:凡利物之谓善,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非上善也。惟水不然,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则言圣人利物不争之实,非仍指水也。苏辙: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天一生水,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为水也。二者皆
本文标题:诸子喻山水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