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一篇】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1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三、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四、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③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五、教学重点、难点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七、教法学法: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八、教学过程:(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参考资料,少熬夜!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二)文学常识积累《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明确:忧伤(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明确:A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B一种相思、两地忧伤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四)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参考资料,少熬夜!1、物与人的关系(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芳草(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物(意象)人兰————孔子芙蓉————屈原莲————周敦颐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五)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1、赏境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2、赏情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参考资料,少熬夜!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同心(幸福、喜悦)——离居(绝望)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六)总结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七)作业布置把此文改写成1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八)板书设计芙蓉采芙蓉借物抒情借事传情采芙蓉(欣喜)——所思在远道(失落)望旧乡(热切)——长路漫漫(忧伤)同心(欣慰)——离居、终老(绝望)跌宕起伏九、教学反思:巧妙地从情感切入,强化诗歌的诵读,注重优美语言的诠释,紧扣诗歌的意象,补充拓展诗歌的内容,不仅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参考资料,少熬夜!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1篇。《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参考资料,少熬夜!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涉江采芙蓉》涉江,兰泽。采之?所思。还顾,长路。同心,忧伤。拓展延伸课堂练笔:扩写诗句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课后作业1、对比阅读:《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参考资料,少熬夜!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8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