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寓言四则》教案设计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寓言四则》教案设计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寓言四则》教案设计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寓言四则》备课设计1教材分析: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老师预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导入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读“课前导语”。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参考资料,少熬夜!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五、布置作业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三、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参考资料,少熬夜!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四、复述故事情节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五、多角度归纳寓意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智子疑邻》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塞翁失马》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五、扩展阅读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六、布置作业1、翻译文言文。参考资料,少熬夜!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教后反思: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2教学重点: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教学难点:使用成语造句。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二、诵读老师泛读课文。三、学习字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四、朗读课文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五、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六、概括寓意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七、总结《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参考资料,少熬夜!倒被聪明贻误。《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1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八、布置作业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寓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资料,少熬夜!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4、齐读全文。(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参考资料,少熬夜!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
本文标题:《寓言四则》教案设计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