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和科学则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里,“交往形式”和“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他和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4、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1、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与阶级社会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1)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自发地孕育、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工具,通过剥夺和改造小生产者的途径,自觉地建立起来的。(2)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是非对抗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3)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看。这种矛盾是既相适合,又相矛盾的,而适合是主要的,不适合是次要的。2、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途径通过自身调节,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3、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容否定和忽视,但毕竟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中体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为人剥削人提供了可能,私有制的确立,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本身,就是阶级对抗关系。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必然引起斗争即阶级斗争。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剧烈的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必然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建立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阶级的存在相伴随,必然出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或特殊表现,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客观的必然现象,一部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不仅是阶级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总是力图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阶级之间形成尖锐的抵抗。这时,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是没落的社会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停止。这种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打击,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被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革命。1、社会革命的含义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常常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两种类型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斗争。一种是以往的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这种正义、进步的阶级斗争对推翻当时的反动统治阶级、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是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新兴阶级反对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在人类社会经过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充分发展以后,走向彻底否定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一根本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斗争。因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不仅兼有以往剥削阶级革命斗争的正义性质和新兴阶级革命斗争的必要条件,而且具有以往任何革命斗争所不具有的彻底性和深刻性。正因为如此,这场斗争的进程必然比以往更长期、更复杂、更艰巨、更曲折。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首先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发展成熟、进入了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曾经先后引发了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其结果是使世界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更深化了。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具有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外部抵抗的形式。再次,由于受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不断冲击,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在战后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社会制度。上述重大变化,必然给当代世界的阶级斗争格局和阶级斗争形势带来一系列影响,使之带有新的特点。第三节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由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革命(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只是思想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的手中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必须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变旧的上层建筑,首先是改变国家政权。所以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社会革命的作用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二)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不依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各个社会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化总和起来,就叫作革命的客观形式。但是,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所谓革命的主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摧毁反动政权的强大革命力量。(三)革命形式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反动阶级是不会自动放弃政权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迫使反动阶级交出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社会变革的任务。我们说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二、社会改革(一)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或革新。2、社会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1)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发展。(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1、我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生产力的发展受阻:由于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逐步形成了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2)社会主义的民主得不到充分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权力过分集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于调动、法治不健全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迫使我们必须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全面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其主要内容。教育改革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教育存在什么问
本文标题: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0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