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3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货币金融学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学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信用及其形式、信用工具和利息率决定理论。通过本章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信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明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货币金融学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2、使学生掌握主要的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的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的区别和不同的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和支票)的区别,进而理解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地位: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3、阐明利息的本质。重点讲述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率变动的渠道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货币金融学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4、使学生掌握当代主要的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模型、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5、结合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实际,讲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第一节信用一、信用与信用的产生对于信用的不同理解:字源的理解:“信任、声誉”(拉丁语credo)→→英文credit:“信任”、“赊账、信贷”汉语中:“信用”、“信任”、“信赖”、“诚信”社会学角度:信用被用来评价人的一个标准—“信”经济学角度:一种经济行为,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货币银行学中: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包含两个内容①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贷出②以保证归还为义务的获得——借入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以信任为基础;以转让商品或货币为内容;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约束机制)1.特殊的借贷行为以偿还为条件2.特殊的价值运动商品让渡与货币让渡在时间、空间上不统一没有进行等价交换,只有价值单方面的转移。3.债权债务关系信用交易中,债权人提供了资金的使用权,而债务人则是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资金在一定时限的占有和使用权信用的本质信用的四大要素•信用关系主体:授信者(授予)、受信者(接受)•信用标的:信用关系客体,货币或实物–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信用载体:信用工具,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信用条件:期限和利率信用的产生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一方面,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信用要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得以发展。信用与货币的联系区别联系信用借贷行为;调剂财富余缺的形式●与私有制相关,价值运动的形式●相互促进: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发展的基本条件;信用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货币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货币是一种信用工具,信用的扩张与紧缩、信用资金的调剂影响货币供给、流通速度与结构)●互相渗透形成新范畴——金融货币一般等价物;媒介商品交换二、信用的形式主要信用形式在政府监管之外的信用形式商品交易过程中企业之间直接提供的信用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银行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两种信用形式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信用(一)高利贷信用1、高利贷信用的产生与发展•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收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信贷活动,是最原始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信用最初出现于原始公社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小生产者一般都经受不住意外事故的冲击(如天灾人祸),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就无法维持原来的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生产者(农民和其他小手工业者)就不得不向放高利贷者借钱或实物,以维持生产和生活。•高利贷借者除了小生产者以外,也有一些破落的奴隶主和封建主,他们是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其利息是最终要转嫁到小生产者身上。高利贷的债权人主要是商人,特别是货币经营商人、奴隶主和地主。2、高利贷信用的本质高利贷者大多是商人(掌握着大量货币的货币经营者);各种宗教机构‘;部分封建地主和富农高利贷者获取的高额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劳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信用反映了高利贷者无偿占有小生产者劳动的剥削关系,也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奴隶主、封建主共同瓜分奴隶或农奴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的剥削关系。3、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利率高----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利率在30%以上,有时利率可达100%—200%。我国历史上高利贷年利一般都达100%,而且是“利滚利”,即借款100元一年后要还200元,如果到期不能归还,第二年要还400元,第三年就是800元。剥削重----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和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及一部分必要劳动。由于高利贷利息来源不仅要包括劳动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劳动,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这与利息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资本主义利息比较,其剥削程度更重。非生产性4、高利贷信用的作用•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高利贷信用的高利盘剥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的区别:(1)从存在的基础看,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是小生产占优势的旧生产方式。现代信用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经济中广泛存在盈余或赤字单位;(2)从借贷的目的看,高利贷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与生产没有密切联系。现代信用主要用于生产,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从对经济的作用看,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它的主要借贷对象——小生产者仅用于维持简单生产活动,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现代信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节约了流通费用,保证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现代高利贷现象•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利贷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高利贷又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当前,全国各地农村均存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的“高利贷”现象。除了经济条件落后、资金匮乏的农村,城市的高利贷也从没有灭绝。•在经济市场化、各类个体商户、小企业大量涌现的今天,高利贷已经不再纯粹是非生产性的。很多借贷者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困难。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民企的部分流动资金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l%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农村中有些高利贷也有生产性,比如为了满足向非农业过渡,如外出打工、做小本买卖等所需资本。。(二)商业信用CommercialCredit•商品交易过程中企业间直接提供的信用(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等)•特点:–商品交易中的钱与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经营者之间提供的信用–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商业信用容易形成社会债务链–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且期限较短两种基本形式①赊销——商业信用最早的基本形式在交易中,由于买方缺乏现实货币不能立即支付,而卖方在资金比较充裕,又对买方信誉比较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允许买方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即延期支付。②预付买方为购买某种紧俏商品,按照合同规定预付部分货款给卖方,以保证及时得到所需商品。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含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商业信用的作用:•促进商品销售,促进再生产的及时进行–卖方商品及时出售,可避免积压和影响再生产,买方可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及时购买原材料等,使再生产正常进行。•加强企业间联系–建立起比较固定的经济联系网络,从而有利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企业之间互相监督–发生关系的企业相互关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便按时收回在商业信用行为下给予对方的货款。•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方增加资金来源,扩大生产和流通活动;贷方既卖出商品,又使多余资金找到使用场所,增加利息收入局限性:受企业资金规模的限制,大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资金不可能通过商业信用解决时间短,难以提供较长期信用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受信贷双方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的局限参加者相互结成紧密的支付链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一系列支付。在经济动荡和危机过程中,商业信用是加剧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授信规模暂时性信用范围狭窄管理局限性商业信用的工具(载体):商业票据●本票(promissorynote):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承诺在约定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汇票(commercialbill):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有效商业票据的特点:–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票面必须载明特定内容–具有不可争议性–经过背书可以转让,具有流动性背书(endorsement):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票据法》第27条规定:持票人可以将汇票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持票人行使这一权利时,应当背书并交付汇票。详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三)银行信用BankingCredit•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之间相互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货币资金借贷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至少具备如下两个特点•(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2)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特点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以货币为主要形式广泛地吸收社会各方面的闲置货币,可以大规模地、灵活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货币资金的借贷,完全避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调动了社会各界资金,不受方向制约、不受数量限制、范围广、规模大、期限长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信用的发生集中统一,可控性强总之,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在时间、空间、规模、对象上的限制。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银行的中介功能最终放款人(资源所有者或货币持有者)银行最终借款人(有投资机会的人)存款贷款资金原始供给者资金最终需要者中介人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债权人在银行信用中,资金余缺双方并没有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他们之间的资金融通是借助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这个“桥梁”来完成的。社会资金流动方向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资料来源:根据博迪.莫顿,2000年中文版P22改编银行信用工具:支票•支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职能、作用的比较职能、作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资金来源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社会各阶层的货币资金和货币收入商品资本规模和数量大小使用方向广(用于各方面)狭(有局限)信用能力作用范围信用关系广泛信誉度高限于信用授受双方相互了解信用期限有短有长短(四)国家信用(NationalCredit)•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借助于债券等信用工具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政府取得信用的形式是发行公债和国库券。•主要特点:●目的单一,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用途单一,旨在公益事业建设●信用性强,信用风险小,安全性高●日益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记账式国债记账式国债,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票券,而是在电脑账户中作记录。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为证券投资者建立电脑证券账户,因此,可以利用证券交易所的系统来发行债券。我国近年来通过沪、深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的记账式国债就是这方面的实例。如果投资者进行记账式债券的买卖,就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所以,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可见,记账式国债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凭证式和记账式相比,各有其特点。在收益性上,记账式国债要略好于凭证式国债,通常记账式国债的票面利率要略高于相同期限的凭证式国债。在安全性上,凭证式国债略好于记账式国债。在流动性上,记账式国债略好于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是
本文标题:3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1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