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送别课件(最新4篇)
送别课件(最新4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撰写。具备严谨性的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本文旨在探究与“送别课件(最新4篇)”相关的话题,如果您对此感到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送别课件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送别课件篇【第二篇】[课时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0黄鹤楼送别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饯行:设下酒食送行。暂时:短时间里。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唯见:只见。满饮:喝下满杯酒。触动:碰到。依然:还这样。伫立:长时间站着。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惜别:舍不得分别。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三、讲读课文1、第1自然段。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2齐读第1自然段。2、第2自然段。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仰望远眺)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5齐读第2自然段。3、第3自然段。1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7齐读第3自然段。4、第4自然段。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5齐读第4自然段。5、第5自然段。1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5齐读第5自然段。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五、布置作业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课时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难点)4、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重点)[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一、朗读、谈话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出示挂图)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nextpage]二、课本剧排演(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出示小黑板)剧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指名回答)[“孤”“唯”何意?]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4、小结: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指
本文标题:送别课件(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19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