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5篇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5篇我们参考下载时发现了1篇非常实用的“送元二使安西课件5篇”,它介绍的是老师上课前必备的教案。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的课堂设计一份精心的教案课件,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说非常重要。建议大家收藏本网页网址,以便日后查阅。送元二使安西课件篇1【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教学设计】一、听曲入诗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二、读诗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品诗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指名交流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投影出示路线图)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唱诗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送元二使安西课件篇2教学过程: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1.晓诗音。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4.汇报:1读准音。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送元二使安西课件篇3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教师准备:自制幻灯片一套。课时安排:一课时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指名回答。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5.师:谁还想读?指名美读。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师生对话。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
本文标题:送元二使安西课件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1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