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1(必修)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部分内容。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共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共两部分内容:化学实验安全、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包含三部分内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在第一节熟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化学计量进行研究。学习内容前后联系“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在第一章给出,它是以实验需要导入,以本章重要定量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落脚点,还用于基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等方面。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1.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物质的量”起着联系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初中阶段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量的层次上理解、分析宏观与微观概念并加以运用,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2.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化学到实验”,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和方法论上的意义。3.化学计量作为沟通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与化学研究对象——物质的桥梁,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得化学研究更加科学,对宏观物质的称量直接与微观离子数目相对应,促进了化学科研向精准、量化的方向发展。(二)学情分析在第一节中接触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之后,学生思考到的一个矛盾是:实验中,取用的药品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那么,可称量物质与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由于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而由于认知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矛盾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由于物质的量的概念非常抽象,而且学生从初中刚刚进入高中,微观想象能力还不是很高,因此纯粹的灌输概念教学不仅伤害学生的热情,还有可能使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就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教学设计重点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以生活中的计量类比迁移,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导出物质的量。尤其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一味给学生灌输概念,要求学生记住概念。(四)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计数回形针、购买食盐等生活经验为基础基础,提炼出科学记数的思想,然后进行类比迁移,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导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实现有意义的建构,着重于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思路主线:最后形成概念图: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教学难点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获得物质的量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理解和与运用。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生而言,习惯上仍限于初中阶段微观概念与宏观概念相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加之缺乏相似的概念作为先行组织,本课的难点无疑是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要注意与过去一些概念——如物质质量等的区别和联系;由于今后的化学学习中物质的量将成为定量实验计算、分析等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重点无疑在于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类比迁移建构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生活中的计量为起点,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问题中进行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逐步推进,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顺利完成知识建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使科学认知与原有经验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成功,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学媒体活动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是在微观层次上计量物质的一种方法。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是学生理解起来却非常费劲。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计量物质的多少。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以后对于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方便之处?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体验宏观中的计量思想,为迁移应用到微观中做好准备,体会集合的思想对于微观计量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白引入概念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情境一:生活中的计量[引入]回形针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办公用品,现在需要100枚回形针,装订文件。请两位同学分别从甲、乙两个盒子中拿出100枚大头针。说明:其中甲为小盒装(一小盒20枚),乙为散装。请问谁能更快的拿出100个来?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化零为整带来的方便。很快回答:学生甲快以学生日常生活物品引入新课,增强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问题】为什么甲的快呢?在上述计量回形针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转化思想呢?学生讨论得出,化零为整的思想。通常以一定单位集合体来计量。激发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深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到这种思想?学生举例,购买一令纸张、一打啤酒、一盒香烟等等,回归生活,在生活发现科学思想,学会总结,加深理解。【问题】1、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食盐?2、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食盐?【视频】奶奶的照片买食盐是论斤论两,如买1斤食盐。原因是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量”的面粉更方便。【总结】“回形针”的记数思想是将零散的部分用一个集合体来计量,“买食盐”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食盐)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记数思想加深理解设计意图:学生由生活经验了解科学的一种思路,为构建如何记数微观粒子作铺垫。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化零为整)、微小汇成多数。有了上述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集合体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都有了。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计量事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数目越多、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合体的计量方法比较方便。情景二:微观粒子的计量【多媒体展示】给出水分子的微观模拟图,一滴水(约0.05g)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17万万亿个。【问题】那我们如何“数”水分子?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就像生活中的计量一样,化学中也要知道微粒的数目。但是不同的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而且数目更加巨大,所以显然不能逐一计数微观粒子。【问题】如何“数”这么这么多的微观粒子方法一:一秒钟数两个水分子,一年按365天计方法二:采取“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视为一个集合体,以此数微观粒子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记数方法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迁移的方法。[回答]约2.65×1013年引导学生现有认知扩展和迁移,将生活中的计量思想迁移到化学计量中。学生已经接受用“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但对“怎样数”感到困惑,这为引入阿佛加德罗常数作铺垫。【问题】那选择“集合”的标准是多少?选择100个、10000个还是多少做标准?【学生困惑】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多大的集合体才是合适的呢?情景三:寻找“集合”标准初中我们学过的一个化学方程式:【问题】从质(物质)和量(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该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生讨论后回答C-12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选择有关碳的化学方程式。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发现问题】我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器具称量12g碳,但是却难以称量1个碳原子。那么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原子或分子有什么联系呢?能不能与生活中的计量类比,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合体来计量他们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燃烧C+O2=CO2之间的关系呢?如果可以,这个集合体的标准是多少?【归纳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12g碳、32g氧气、44g二氧化碳所含微粒数是多少?寻找数据支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数据资料】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发明了能够称量10-17kg的物体的“纳米秤”。能够称量单个病毒的质量。随后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计算]算出12克碳含有多少个碳原子、32克氧分子含有多少个氧气分子。碳原子数=12克/一个碳原子质量借助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可以控制原子,“纳米秤”称量原子。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深度分析】计算32g氧气所含的分子数?[反向思考]氧分子数=32g/一个氧分子的质量,即由以上两个式子可以推出,氧分子数通过计算获得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为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引入作好准备。体会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单位计量集合体的方便之处。【发现规律】32g氧气的分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再来算一算另外几种物质的微粒数引导学生分析微粒数、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总结规律】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并且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时,它含有的微粒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其值均约为6.02×1023让学生体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价值观培养;通过计算,并且发现规律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质的量概念产生的背景。【解决问题】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要“数”微观粒子(如水分子),以多大的“集合”标准去数比较合适?理由是什么?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作为“集合”标准去数比较合适。理由:选择这个标准的好处是“能将微粒数、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即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对开始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前后呼应,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后收拢,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科单位时,6.02×1023个微粒的质量在数值上就是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应用非常方便。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完善】天文学用“光年”来表示恒星间的距离。6.02×1023这个数字很大,应用很不方便,怎样才能更方便呢?又能把物质的质量与微粒联系起来?把6.02×1023作为一个微粒看作一个集合体,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其实,同学们的想法与化学家们不谋而合。1971年国际第14届计量大会
本文标题:《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