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乘法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乘法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运算律》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6、个性创造,构建模型。(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算。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参考资料,少熬夜!4.师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1.做“想想做做”第1重点讨论第4题2.填空:28+37=□+28α+45=45+□45+85+67=□+(85+□)△++○=□+(□+□)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1)学生独立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反思: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参考资料,少熬夜!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运算律》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2.填空。25×6+75×6=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5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1)①102×4②102×45③……=(100+2)×45=102×(40+5)=100×45+2×45=102×40+102×5=4500+90=4080+510=4590=4590(2)①32×27+32×73参考资料,少熬夜!②32×27+32×73③……=32×(27+73)=864+2336=32×100=3200=3200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2)填空。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3.发展练习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4.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3,6题。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篇】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参考资料,少熬夜!“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对称图形的特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看到数学课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我的心情很好。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都很活跃,都很主动,都很积极,接受知识也很快。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我看到了学生的聪明、活泼、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课改的灿烂前景。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四篇】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
本文标题:小学乘法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78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