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萧萧梧叶篙落知道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参考资料,少熬夜!见了。④想象诗人的心情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参考资料,少熬夜!夜书所见【第二篇】《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夜书所见》阅读原文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夜书所见》阅读答案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夜书所见》创作背影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夜书所见》阅读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参考资料,少熬夜!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二、观察画面、解题。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2、解题。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3、指导朗读。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2、自愿上台描述。3、背诵古诗。六、布置作业。《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四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参考资料,少熬夜!(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2、听课文朗读磁带。(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1)把握诗的节奏。(2)教师范读、领读。(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4)背诵古诗。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五、作业1、练习写生字。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
本文标题:《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47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