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职学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与策略路径
中职学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与策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职业院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事关长远,意义重大。从历史上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教学经验缺乏、技术技能实践能力低下。来自企业的技术工匠型教师,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面对极为迫切的教学改革需要,xx省xx商业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和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一、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早在2006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并持续开展教师“国培、省培”项目建设。xx年,我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xx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在分层分类的党的领导、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教师培养培训、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人员交流协作、教师考核评价、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改革保障措施等维度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举措。上述政策构成了逻辑严密、主体多元、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体系。xx年学校获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立项,在国家示范校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优、“双师”素质不高、发展动能不足,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求的问题,系统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并列入五年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率先提出“实施教学名师、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和骨干教师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xx—xx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xx省中等职业教育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建设工程的实施,通过国内培训、出国深造、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等多样化的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教学团队。xx年,学校立项建设xx省中职示范校,提出《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构建德技双馨、研究学习、改革创新、优势互补的教师教学团队,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近十几年来,学校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秉承“在实战中锻炼实战能力”的建设思路,立足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深度研究名师、团队成长规律,按照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逻辑主线,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建立标准、塑造结构、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动力支持”的团队建设模式,并打造出了“雁阵发展、高峰与高原并存”的高水平中职教师团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xx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xx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和教育系统主流媒体推广到全国职业院校。二、愿景引领,建立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团队发展标准体系(一)教师的改变来自成长生态的改变xx年后,全国性的产业转型升级、xx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职业教育迈入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须转型升级。xx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后,突出了高素质、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线,即强调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到“团队协同、卓越能力”目标的角色转换。学校以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为教师发展的逻辑基础和制度底座,基于教育生态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学校教师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实践,探究团队成长相关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互恰关系,建立高效适应的团队发展范式和成长生态。(二)教师的成长来自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发展工程的起点就是建构教师发展的目标、标准体系。融合育人和发展双重目标,建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在“创新、协同、卓越”视域下,学校聚焦软实力建设,以团队建设核心价值为出发点,以育人实践成效为落脚点,围绕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需要,提出“师德高尚、开放融合、齐鲁气派、卓越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唤醒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团队意识,形成团队的精神内核和共同愿景。(三)教师的能力源自目标标准的落地“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创造性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不可或缺的软素质。学校在充分解构既定的教学团队发展目标和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团队建设、立德树人、课程领导、教学改革、盘活资源、协同创新等6项能力发展要素。立足国家和省政策制度设计,在全面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想理念、措施任务的基础上,融合学校育人实践动态迭代的需要,进一步解构教师能力发展要素,从高质量育人需求和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基于6项能力发展要素,构造具体化的36项能力标准体系。围绕标准体系,列举示范性的标志性成果范例,系统性引导教师从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落脚到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任务,全面认识把握个体和团队发展导向和路径,最终建立要素、标准、应用三层能力标准体系。未来,教师创新的本质就是教育问题的解决,面对复杂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教师创新始终难以脱离其文化圈层的制约和阻力,因而更加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擅于形成合力积极应对教育问题。职业学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更应当具备探索教育问题的行动力,促进其内在的创新思维向外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实践转化。三、追求卓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师德建设,教育弘德,制度立德,典型树德,培根铸魂,筑牢教师思想阵地。以教师结构化、协同化、个性化发展为导向,“校企行社政研”多元融通,形成名师领军、阶梯成长、结构优化的“雁阵式”教学团队模型与教师个体发展路径。(一)高位引领,塑造卓越团队领军人实施教师培养“头雁计划”,厚植学术、技术根基,周期性进入内外顶尖职业教育研究院所研学、访学,学习先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新教育理念的精髓,站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前沿。先后派出100余人次到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我国xx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取经,定期邀请中外职业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理念方法培训。实施“1+2+N”工程,依托专家智库,建立由高端专家、校内外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构成的发展共同体,引领育人变革和课堂革命,推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迭代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践和研究能力。近5年来,教师获评国家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全国、省优秀教师6人,齐鲁最美教师3人,齐鲁名师9人,形成规模质量一流的领军人才队伍。(二)多元发展,塑造个性专业带头人实施教师培养“英才计划”,实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长效培育,推动骨干教师向专业带头人递进的个性化成长。根据教师的能力特征规划成长通道,通过推动参加三类职业技能大赛,牵头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研发,主持教育质量项目建设,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跟岗访学、学习交流、研修培训。区分教学型、德育型、技能型、教科研型,分类规划生涯发展方向,实现交互融通、结构化培养。学校先后入选省青年技能名师8人,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87人次。(三)强基务本,塑造青年主力军实施教师“雏雁计划”,重点面向青年教师开展系统培养。成立青年教师“三一学院”,搭建青年教师研习营,建立研修培训、论坛沙龙、跟岗访学等培养模式;配备校企“双导师”,精准分类指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实习管理和技术研发;举办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比赛、技能比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基本功,打造主力军,积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市级课题、项目参与率保持在50%以上。四、创新驱动,形成教师协同发展的健康生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技术创新四个关键要素,依据团队建设的指标体系和关键任务,以实践创新为主线,建立以教学行动系统为主体,以教学团队四项核心能力提升为诉求的教师成长路径。整合“政行校企研”五元主体资源,按照“团队协同、校企协同、校研协同”三条主线建立教师发展的结构化平台,形成高能发展、健康发展的新生态,全面提高团队教学能力和教学效能。(一)培养模式创新,提高课程资源转化能力借鉴德国和英国学徒制培养,推动教学团队整合校企行社资源,创新实践“双线四阶”学徒制培养模式。将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精准对接,推行“工坊式”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不同场域之间教师与导师身份交互转换,将企业技术资源、典型任务、工艺流程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把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模式、场景零距离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教师由单一型、理论型教师向复合型、实践型教师转化。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活页式教材,实行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推动教师依据工作规范、1+X证书标准、技能大赛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提高新形态教材研发能力,编写对接最新技术技能标准的任务书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提高大赛成果转化能力,将大赛引导的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课程内容,推动技能大赛教练资源向实习实训教学资源转化。以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依托,培育团队分工协作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物流管理、智能财税、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中餐烹饪等专业先后获国家、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12门课程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门课程入选省精品资源课程,立项xx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9个。(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与技术服务能力实施教学流程再造、场景仿真、增值评价等教学改革行动,提高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梳理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典型任务,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形式转化为教学流程,推动教学场景改造,将传统课堂、实训室改造为集教学、训练、培训、工作于一体的跨场域教学平台,搭建团队协同教学能力提高的舞台。推动教师认同1+X证书制度对课堂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价方式转变的价值取向,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式。强化技术服务创新实践,利用校企共建智慧文旅产业学院、智慧商贸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师工作站,实现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深层次的企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产业技术研发与实践能力。教学改革促进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建成网站建设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7个省级品牌专业。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76项,总数居全国第一位,会计专业单指单张和多指多张点钞3人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毕业学生就业质量高,发展前景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100%,就业满意率达98%以上。(三)协同发展,搭建“五元三线”团队成长平台整合“政行校企研”五元主体资源,按照“团队协同、校企协同、校研协同”,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协同的团队发展生态支持系统。一是团队协同,激活创新潜能。打造“匠心潍商,惟精惟实”文化品牌,植入同心文化基因,实施团队建设“七个一”工程,将师徒结对、项目建设、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等转化为项目清单,落实到团队,形成基于实践的发展命运共同体。组建校际教师发展联盟,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搭建教师发展校际平台。二是校企协同,赋能“双师”发展。建设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示范中心、产业学院、教师企业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五位一体的“双师”发展平台,建立跨界培养机制。学校设立分布式教师企业工作站60个,承载教师企业实践、实习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建立教师与企业双向流动机制,打造“双栖双能型”教学团队。三是校研协同,实现高端引领。与高水平职教研究机构协同,设立教师发展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省市级名师工作室12个、技能大师工作站5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8个,形成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平台,引领人才培养。设立省教科院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地,组建高端专家智库,支持、引领教学团队开展协同创新。五、四维联动,构建教师发展动力机制教学团队成长生
本文标题:中职学校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逻辑价值与策略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7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