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最新4篇
好文供参考!1/21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最新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最新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第一篇】一导入新课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二作者介绍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好文供参考!2/21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三解题: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1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四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冥然()老妪()先妣()呱呱()象笏()长号()扃牖()凭几()偃仰()瞻顾()五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六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下名次作状语向下上名次作状语好文供参考!3/21从上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胜沛公不胜杯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何可胜道也哉()此时无声胜有声()方丈:一丈见方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七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好文供参考!4/21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八小结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项脊轩志第二课时马新桥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二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好文供参考!5/21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学习第2、3、4段基础知识梳理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重要实词虚词词语逾:越过而:你乳:名作动用乳汁喂养兹:这里若:你竟:全、整类:像比:及、等到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禁:忍住得:能够大母:祖母往往:古义,到处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呱呱:gū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一词多义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沛公然其计,从之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杂然相许巨是凡人然自后余多在外好文供参考!6/2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凡再变矣后秦击赵者再特殊句式:1儿寒乎?欲食乎?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1'先是……凡再变矣。'2'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好文供参考!7/21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五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教师点拨学生翻译。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作业:1背诵2、3、4三段。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3预习最后两段高一语文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抓住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意蕴丰厚的语句,把握文意。本文初读时觉得浅显易懂,实则字字玑珠,句句入心。2、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感受巴金严于解好文供参考!8/21剖自己的伟大人格,认识忏悔精神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二、教学重点1、文章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2、揣摩10~12段作者对自己反思的句子,领悟巴金表达歉意的深意。3、包弟这一文学形象的内涵。三、教学难点1、文章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2、包弟这一文学形象的内涵。四、教学过程导语:初中时我们学过巴金两篇短文《日》《月》,巴金说:“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位被称为“二十世纪良心”的老人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他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们读《小狗包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勇气、力量和希望?1、请同学们回忆课前阅读的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巴金为什么会怀念一条小狗?要求:学生能捕捉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和重要细节即可。巴金在诗歌中表明三年零五个月之后还难以忘却对一条好文供参考!9/21小狗的怀念及歉意,一定有他的缘由和深意。这是我们在读文章过程中需要认真品读的。3、文章主题写的是包弟,但作者却先在第一自然段写了艺术家的小狗,而且也很翔实,这是为什么?(1)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入手:①第一自然段写了艺术家的小狗的什么内容?②这些内容与下文的关系是什么?(2)学情分析:学生能意识到写艺术家的小狗是为了表现小狗包弟。用一条狗的遭遇引出对另一条狗的回忆,用一条狗的命运暗示另一条狗的结局。但不仅仅如此。(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①关注该段中关于艺术家、专政队、小狗,人是艺术家的人的文字要求,结合语境采用合适的情感朗读。②根据朗读的文字在下图的箭头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③分析上图中不同对象对艺术家的不同态度,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参考:小狗对待艺术家的温情与专政队对艺术家的残暴和人是艺术家的人对其的冷漠形成极大的反差,也体现了那个年代艺术家与狗有某种相似,就是可以随意伤害的。因此一段存在的意义是:折射了时代背景。用小狗对艺术家忠诚、有情有义的表现而导致其悲惨境遇来体现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沉沦与泯灭,点明文章题旨。好文供参考!10/21④找“”时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给学生了解,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巴金在文章第一段中用平静的述说给我们呈现出的一个时代沉重的剪影。4、既然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那么巴金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将包弟送上解剖桌也是可以理解的。那巴金为什么还要自责?阅读第10~12段回答。(1)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入手:①巴金用哪些语句反思自己过的生活?(找出第10~12段相关句子)②巴金从送走包弟这件事中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2)参考:巴金送走包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但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又是责任感的驱使,前者是无奈的被逼迫的选择,后者是自己心灵的自我约束。正是因为巴金有“生命是平等的,不应以一己之私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为道德底线,所以才会因为自己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牺牲一条可爱弱小的生命而满怀歉意;正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丢失了道德底线,所以他的价值观和良心才会不断自责。从文中的语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巴金心灵的熬煎和精神的严剖。5、本文通过回忆小狗包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心灵的深度拷问,小狗包弟这一文学形象拥有丰富的内涵,你能体会到哪些方面?《小狗包弟》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好文供参考!11/21文单元),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语言浅近,情感真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人性扭曲的状况。课文对了解那个年代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但学生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现在的学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孩子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就会被唤醒,理性思维也就会被激活。另外语文的课堂应是激发学生思维、自主交流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基于以上因素,我把这节课设计为学生质疑、探究解疑的探究课。在探究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课前学生做了认真的预习,了解了“”时期的历史,深入研读了课文,并提出了对文章的疑问。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很多深刻好文供参考!12/21的见解,深入理解了文本,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一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体味诗歌的内涵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陶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77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