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23年跨学科活动方案(案例)教学反思【8篇】
1/242023年跨学科活动方案(案例)教学反思【8篇】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网友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跨学科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第一篇】一、主题:歌曲《春晓》二、学习目标: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三.学习对象:20级艺术专业学生四.活动流程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2/24某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五.学习资源:手机、电脑,鸿合白板3/24六.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七.学习评价: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跨学科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方案模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跨学科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第二篇】歌曲《春晓》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4/24xx级艺术专业学生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5/24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手机、电脑,鸿合白板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跨学科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第三篇】通过ppt大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同样也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以此来促进同学们对ppt的兴趣和对技术的专研,并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育英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为了大赛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我们将设定以欢庆六一儿童节为主题。活动地点:信息机房活动时间:两节信息技术课a、作品内容要求:6/241、参赛作品内容要求要求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2、参赛作品内容要求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内容要有独到之处。b、ppt制作要求:1、参赛学生要自行设计;2、ppt内容要求丰富、新颖,描述清晰,符合主题,不得偏离主题。3、ppt图片要清晰,动画效果突出,衔接性强,整体效果流畅。4、ppt制作要求有创新性,作品中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背景、幻灯片切换等表现工具。(备注:作品右下角标注班级、姓名)为了提高大家的参与性,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奖项,每班选15幅优秀作品入围,入围的作品再评选一、二、三等奖项。获得名次有相应的奖励,并且一等奖期末可以不用考试。周玲利跨学科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第四篇】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小兔、大象、小熊、小鸡、小狗、小马、小鱼的图片7/24一、猜猜它是谁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5、原来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但是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听觉。二、探索其它动物耳朵的兴趣1、看又来了一只小鸡,咦,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幼儿讨论。小结:原来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只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可以听到声音。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只有内耳,没有外耳?三、扮演小动物3、小动物狂欢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吧!跨学科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第五篇】1、课题提出的背景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8/24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9/24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10/24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11/24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xx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在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文标题:2023年跨学科活动方案(案例)教学反思【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23100 .html